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实体经济,调研报告

| 来源:网友投稿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近日,为了进一步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企业更好发展,按照市队关于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的要求,我队立即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民营企业聚集地棋盘井、蒙西两个工业园区和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选取了3个融资成功企业和1个融资未成功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和座谈。

一、企业融资现状

——地方商业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企业融资大都以地方商业银行贷款为主,辅以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与国有四大银行贷款几乎为零,也无其他渠道融资情况。在与企业相关财务负责人座谈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在进行融资前,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利率低于地方商业银行和其他渠道的实际,均有考虑与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但在申请过程中,由于国有银行门槛过高,抵押条件苛刻,办理过程手续繁多,有很多项条款企业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而且审核期限长,对于企业难度太大,所以均放弃向国有商业银行借贷的想法,主要考虑信用社、乌海银行、鄂尔多斯银行、内蒙古银行等地方银行贷款为主。华宇机械铸造负责人说:“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财务审计报告的审核极为严格,而且会指定评估公司对企业进行评估,这样会带来极高的成本,让我们企业‘望而却步’。

在与内蒙古银行贷款时,虽然利率偏高,但门槛低、办理手续不会如此复杂,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来说很容易接受。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极其看重企业信用资质,我们去年向内蒙古银行申

请过贷款,今年想与建设银行合作时,对方看到我们之前有过与其他银行的贷款记录,无法再满足建设银行的贷款条件,所以就拒绝了我们的贷款申请。”

——放贷时限短。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普遍反映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银行考虑到民营企业风险防控能力,贷款主要以6-12个月为主。如华宇机械铸造有限公司财务人员说:“借贷时间短,资金需求一直有,每年都是年末回笼资金,年初申请贷款,一系列手续都的重新走一遍,无形中加大了企业成本和工作效率”。

——地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普遍高于国家基准利率。国有银行利率约在4.35%-4.75%之间,地方商业银行的利率约在6.48%-7.14%之间。企业均由于国有银行门槛过高,无法享受低利率贷款。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与一年前相比,企业虽感受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环境有一定的改观,但在落实过程中,获得贷款难易情况并没有改善。同时,华宇机械铸造负责人表示,当前银行系统操作流程趋于规范化,管理更加严谨,利率较之上一年有一定上调,无形中企业成本进一步加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普遍反映国有银行借贷难,银行为规避风险,设置门槛过高,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只有国有企业才能满

足其各种条件,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大型国有企业,如:中铁公司、神华集团等,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根本不可能贷出款来。二是企业融资方式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较少。各类银行贷款时限太短,这就无形中给企业带来审批手续复杂、

成本增加的问题。三是贷款利息或其他隐含成本过高,有效抵押资产不足。

三、意见及建议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工具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风险识别,通过权威数据平台充分挖掘企业的信用信息、财务信息、交易信息等,由此全面衡量企业经营状况,主动向具有资质的企业提供资金。同时应加大创新力度,根据企业特点,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满足其多元化需求。二是国有商业银行门槛适当降低,放宽条件,服务更倾向于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同时适当放宽借贷周期和下调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更多优惠政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本地区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和困难,从行业特性和企业特性出发,制定多元化、多梯度、有针对性、有效率的融资扶持政策。

上一篇: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专题调研的报告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工作

服务实体经济——

2009弘业期货·江阴站

为了圆满的完成此次讲座内容。现就江苏弘业期货公司与江阴中闽公司的工作职责细致化。具体内容如下:

江苏弘业期货经纪公司方:

1.我公司针对中闽企业结构,主要针对钢铁期货与现货结合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企业对于期货结合实体经济有正确,详细的认识,对于企业后期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培训内容大体如下:
钢材:

1) 钢材期货品种介绍 2) 钢材现货市场现况分析

3) 钢材期货投资机会分析以及操作技巧 4) 钢材企业如何结合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 5) 钢材期现市场未来展望

2.我公司负责企业的后续服务工作,包括为企业量身订做套期保值方案,更好的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
及时提供专业信息以及行情分析,便于企业后期发展规划;
免费向企业提供专业行情软件,以及套期保值,投资的相关材料,并做一对一的讲解和持续性的分析,做到服务细致化。

3.关于期货与现货相关的其他事宜

江阴中闽公司方:

1.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将相关时间、内容等精神下达到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以便后市培训工作能够按质按量完成,起到预期的效果。

2.联系培训地点,方便企业安排行程。

3.筛选优质企业,培训的对象定位在中大型企业,通过对这些优质企业的长期培训,做到以点连线,以线画面的良好覆盖。做到更好地在整个地区相关企业更快,更有效的普及。

4.关于培训工作的其他事宜

注:

一、此草案为大体提纲,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培训流程等具体内容待我公司与贵方商议通过;

二、若贵方有任何要求,可向我公司提出,并协商解决;

公司简介

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业期货”)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江苏省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注册资本1.38亿元。公司隶属于江苏省国资委监管的大型企业集团——江苏弘业国际集团,上市公司弘业股份(600128)和全国知名创业投资企业江苏弘业国际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公司主营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

弘业期货品牌优势

1、我们拥有24家开业及筹建的期货营业部,是国内营业网点最多的期货公司,覆盖上海、北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及国内主要省会城市,市场服务渠道便捷通畅。

2、我们拥有行业最高等级的总部中心机房及业内唯一自建的异地灾备机房,一流的信息技术形成强有力支撑,客户交易安全高效。

3、我们的综合竞争实力傲视同行,经纪业务能力排名全国第四。同时我们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实战经验,十年来保持经营管理零风险。

4、由海归博士领衔开发的程序化交易平台,将为股指期货的专业投资者提供强力支撑。

5、我们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期货公司,是中国期货业协会理事单位和江苏期货业协会会长单位,先后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期货公司十强”等称号,多年来成就国内一流,世界知名。

6、我们历经十年磨砺,规模效益稳步扩张,目前资产规模近25亿元;
2009年,我们代理交易额近2万亿元,各项财务经营指标同比增长100%。

7、我们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结算会员(会员号:128),多年来还和国内其他交易所和中国期货业协会保持良好合作,多次荣膺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优秀会员”。

8、我们的研究资讯能力业内闻名,每年均有上百篇研发报告刊载于业内主流媒体并先后出版多部著作,能为您提供各项专业增值服务。

9、我们拥有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团队保持十多年稳定,从业经验丰富、管理能力优秀。公司从业员工300人,人力资源丰富。

10、全国“A”类期货公司,江苏省唯一一家。

在调研振兴实体经济工作时的讲话提纲

同志们:

刚才,经信局汇报了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有关部门进行了讨论,陈副市长对下步振兴实体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讲得都很好很到位。下面我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识形势,进一步坚定振兴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实体经济,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根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是我市当前仍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刚才经信局已经作了详细汇报,我再简要点一点。①经济下行趋势还在继续。从规上产值累计增速看,1-3月累计-5.1%,1-4月累计-3.4%,1-5月-2.9%,降幅逐步收窄,出现企稳迹象。但经济下行趋势还在继续,回升基础并不牢固,表现在月度增长出现波动,3月份当月产值增长3.2%, 4月份当月产值增长0.5%,5月份产值增长-1.2%。②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在当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市场需求持续不振的背景下,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4月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1%(1-5月份数据还没统计出来),较1-3月收窄8.4%,但降幅依然较大,估计企业效益下滑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③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企

业家信心指数有所下降,技改意愿不强,1-5月份工业性投资同比下降38%,下降幅度很大。

当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际形势看,欧洲债务危机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将债务降低到合理水平,许多国家政府不得不大规模压缩预算开支,由此导致需求疲软,经济增长乏力。从国内形势看,国内企业正遭遇一次较大的市场紧缩的冲击,普遍存在资金链紧张、融资困难、效益下滑等现象。综合判断,下阶段全市经济将继续呈现降幅收窄、企稳向好的态势,但是短期内较快回升难度较大,不排除有短期性波动的可能。在看到严峻形势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前方,大家对发展前景一定要有信心。①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于宽松。5月底,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时,表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适度预调微调,传递出了积极的政策信号,6月8日央行近三年来首次降息,今年下半年会有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整个温州地区对市场的反应要比全国早半年,经济变冷我们比其他地方早,经济复苏我们也会比他们早,预计下半年我市经济将会有个回升过程。②发展机遇难得。随着海西战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实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等“两海两改”四大国家战略在温州深入实施,XX市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有着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同时在区位上,XX市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交汇城市,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

区战略的重要城市,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对XX市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③XX市自身基础好。XX市经济基础较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1万多亩的围垦将成为城市和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平台,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限。

二、抓住重点,进一步强化振兴实体经济的工作举措

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及时研判,增强前瞻性与预见性,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加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一些,更好地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重点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要抓帮扶保增长。发展实体经济“1+X”政策已经制定下发,从执行的效果来看,“退二进三”、“老工业点改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细化完善;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引导XX市企业家专注实业、创业创新、做大做强,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要继续深入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实行分类帮扶、按需帮扶,全力以赴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审批、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要强化金融支撑,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题,紧紧抓住金融综合改革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政银企联动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成本,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切实满足企业信贷资金的需求。

二要抓项目强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

发展。工业性投入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即期效益,又能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加大工业性投入关键在项目,落点在项目。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项目不放,加快推进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完成全年工业性投资任务。要切实加大工业项目攻坚力度,找准项目落地难、竣工投产难的症结,开展针对性攻坚活动,对受到无理阻挠企业的一律实行强制进场施工。要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重大设备升级项目,以“点”上的技术突破,带动“面”上的产业升级。要加大工业用地供给力度,特别阁巷垦区是加快出让一批工业用地,重点解决优质项目的用地问题,供地合同明确约定开工时间,倒逼企业开工。要进一步深挖潜力、盘活存量,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鼓励团块连片改造,加快老工业点、老厂房改造审批进度,适度提高容积率,着力提高产出率。

三要抓招商增后劲。招商选资,就是抓投资、抓增量、抓产业有机更新。要切实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拓宽思路、创新办法,全力引进“投资密度大、亩产税收高、单位耗能低”的大项目好项目,认真做好世界温商大会后续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对外推介招商活动,鼓励把研发机构、高端制造、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引回XX市,实现内外XX市人互动共赢、内外源经济互促共进。目前,我们招商选资的意识是有了,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形式还比较单一,手段还不够丰富,效果也不是最好,特别是项目包装还远远没有到位。下阶段,要进一步建好项目库,丰富项目源,组织好

招商活动,以企引企、以资引资、以商招商,千方百计提高招商实效。要实行招商选资目标责任制,明确镇街、功能区、有关平台的招商选资目标,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环境创造、项目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要求,全面实施考核考绩,营造招商选资良好氛围。

四要抓平台拓空间。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都需要平台支撑。我们要把大平台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全力实施瓯飞围垦工程,加快吹填造地步伐,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未来科技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拓展XX市经济开发区功能,加快汽摩配产业基地(东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要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

三、加强服务,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

振兴实体经济,企业是发展主体,各地各部门则是提供服务、营造环境的责任主体。各地各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大力营造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大力优化政务环境。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把工业作为支柱来抓,各地各部门要把工业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对工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点。要进一步完善鼓励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

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创新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开辟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全程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企业办事。

二要大力优化生产环境。进一步规范入企检查,特别是对规上企业,坚决杜绝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和随意检查,严禁乱收费、乱收税,严禁向企业拉赞助、搞摊派。严厉打击“村霸”、“地霸”,整治强行搬运,清除发展中的“拦路虎”,进一步优化工业项目建设环境。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劳资纠纷,营造和谐的用工环境。

三要大力优化舆论环境。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在工业发展、招商引资方面的先进典型,引导各地各部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促共进。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营造尊商、亲商、兴商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名优品牌的宣传力度,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情况”

调研提纲

问题1:企业规模 A.大型√ B.中型 C.小型 D.微型 问题2:行业类型 A.制造业 B.服务业√ 问题3:您对省委省政府出台的130条降成本优环境政策和当地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了解程度如何?(单选)B A.非常熟悉 B.有所了解 C.听说过 D.不了解 问题4:您认为以下哪些政策对企业减负效果明显?(请选择3项并按重要性排序) IJK A.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B.大幅度降低涉企收费 C.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D.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E.适度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 F.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G.积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H.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I.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J.支持企业内部挖潜 K.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问题5:您认为惠企政策宣传采取何种方式更为合适?D A.组织入企宣传 B.发放政策汇编 C.制作宣传展板 D.设置专题网页 E.其他

问题6:您认为政府在优化环境中的资金扶持力度如何?(单选)B A.很大 B.较大 C.一般 D.不清楚 问题7:贵企业获得扶持资金的用途?F

A.科技创新 B.提升发展能力 C.改善融资环境 D.完善服务体系 E.小额担保贷款 F.其他 无 问题8:您对当前我省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单选)A A.好 B.较好 C.一般 D.差

问题9:您认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下哪方面工作还有待加强?(单选)C A.优惠政策的力度 B.硬件设施配套等 C.人才培养管理等 D.其他

问题10:您认为当前政府在改革创新和产业培育工作中的重点?(单选)C A,如何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B.新经济下如何培育新动能 C.如何发展绿色、智慧、共享经济 D.如何发展改革金融创新体制 E.其他

问题11:贵企业在用人用工方面有什么困难?(可多选)CD A.高等技术管理人才难招难留 B.当地研发资源等缺乏 C.当地人才激励政策较少 D.内部人才创新活力不足 E.其他

问题12:若您对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有不满意的地方,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F

- 1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

东北经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中东北经济正经受着严峻挑战,东北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如何看待东北企业降成本问题?各方观点不一,为了科学回答这一问题,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对东北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状况、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解剖,拨开种种迷雾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就东北企业降成本提出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建议。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严重,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经济增速分别为3%、5.7%、6.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市场不利的大环境问题,更有东北经济体制活力不足、经济发展传统优势衰减、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等所致的“内循环”不足问题,东北经济如同“无风之船”在困境中艰难前行。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主体,企业对经济冷暖感知最为直接,东北经济窘境更加凸显了企业“高”成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东北企业的“高”成本?该如何破解这一现实难题?为此,2016年5-6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东北地区降成本调研组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全方位座谈,并深入到一线了解企业的成本负担情况和对降成本政策的实际需求,系统剖析成本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改革建议。

一、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负担依然较高

从调研取得的样本看, 2013、2014、2015三年间,东北地区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持续恶化,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销售费用连续下降,表明产品销售困难程度加大;
财务费用上升,表明企业资金成本负担加重;
管理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在2014年内大幅度下降后,2015年基本保持在2014年的水平。这四项费用都高于全国,表明东北地区企业成本负担很重。可以说,东北地区成本费用的高企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正常运转的边界,且与全国相比,各类成本高企,企业补偿生产耗费的能力不足;
销售萎缩,价格受到挤压,利润空间不断收缩甚至连年亏损,企业再生产按原有规模进行已经难以为继,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

表1 东北地区与全国企业2013-2015年期间费用及税收情况表(单位:亿元)

地 区

东北地区

年度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销售费用

2823.01 2571.26 2155.43 2518.69 2255.44 2468.65 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

2.52% 2.56% 2.40% 3.14% 3.01% 3.41% 管理费用

6647.25 5671.14 5675.87 4716.91 4730.02 4866.86 管理费用占收入比重

5.92% 5.64% 6.31% 5.87% 6.32% 6.73% 财务费用

2543.08 2697.90 2616.73 1918.74 2036.77 2148.07 财务费用占收入比重

2.27% 2.68% 2.91% 2.39% 2.72% 2.97% 营业税金及附加

1228.18 991.54 980.57 764.26 790.61 881.69 营业税金及附加占收入比重

1.09% 0.99% 1.09% 0.95% 1.06% 1.22% (一)相对人工成本和绝对人工成本都在上升

1.工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

从全国看,东三省的人均工资在全国并不算高,处于中偏下的位置,但东北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近年来工资增速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辽宁和吉林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从2012年开始均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净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图1 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2.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偏高

与工资水平一致上升的社会保险费用也是导致人工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职工缴纳的社保比例高,辽宁企业承担的“五险一金”占职工工资的45%左右,吉林、黑龙江基本在40%左右;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企业缴纳的社保基数是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企业感受统计局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高于企业实际职工工资,缴费基数偏大,导致缴纳社保费用高。

3.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外流严重

近年来,三省老龄化有加剧趋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企业人工成本而言,老龄化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离退休人员成本的不断增加。东北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人口外流明显,加之新一代就业者的就业观念变化,就业选择的要求更高,其流动性也更强,要稳定员工队伍比以往更难。因此,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从买方转变为卖方市场,养老负担总体加重,加之劳动保护法律执行的机械化和劳动用工缺乏灵活性等,都推高了人工成本。

(二)“营改增”红利释放不足,费负高于税负,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突出

1.“营改增”红利未充分释放

“营改增”等改革确实对国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今年5月1日全面推开,有些企业因为自身管理没有跟上,抵扣链条又不是很完整,这种情况下企业操作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在改革后增值税负不降反增,主要原因有:一是行业特色原因。大部分重资产行业随着效益下滑,新购固定资产少,无法进行抵扣。二是成本结构原因。作为人员密集型国有企业,人员多,而人工成本无法进行抵扣。三是经营环境原因。例如黑龙江铁路公司分散在黑龙江省不同市县,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物资只能在当地采购,部分费用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四是无法享受“营改增”过渡期政策。国家铁路总公司在实施“营改增”时,国家税务总局承诺以三年交纳增值税为基数,以不超过往年营业税税额进行税收返点的优惠政策进行补贴,而黑龙江省没有出台类似政策。这代表了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普遍心声。

2.涉企收费名目繁多,费负高于税负

有企业反映现在民营企业发展困难,表面上办执照等很多费用都减少了,但是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依然存在。地方向民企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评估费、产品检测费、罚款和各种摊派比较多,有的企业甚至统计,民营企业平均税负是国有企业的两倍。这其中,并非税收负担,更多的是各种收费给企业造成的负担,但由于多数收费在地税局征收,很多企业认为这都属于税负,从而拉高了企业的整体税费负担。

大部分企业反映,河道管理费、工会经费及价格调节基金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企业负担最重的四项费用,其中:工会经费按工资总额的2%计提;
河道费各地征收标准不一,辽宁省2016年按上年销售或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一计征;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地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辽宁省的标准为,未达到1.7%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每少安排1人,按不低于本单位所在市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缴纳。

3.小微企业负担更加沉重

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但由于其转嫁能力弱,税收宣传不到位,小微企业反映税负依然较重。辽宁省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税费负担一般比例在营业收入的40%以上,有的企业反映已经超过50%。同时,税收征管水平较低也加重了小微企业税负。如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税务部门按照“查账征收”的办法执行,致使相当多没有建立台账的小微企业享受不到该项政策。

(三)融资费用总体较快增长,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1.银行贷款加权平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12月,辽宁、吉林、黑龙江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分别为64%、55.2%、41.7%,辽宁省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95%)。东北三省金融机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以上贷款占比,2015年黑龙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辽宁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票据贴现利率高于金融发达地区

2015年,在全国贷款规模持续宽松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票据贴现利率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明显下降。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四个季度未加权的平均值)分别为4.23%、4.24%、4.32%,同期北京、浙江这一利率分别为4.09%、4.13%,东北相对偏高。

3.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民间借贷利率相对偏高

2015年,辽宁小贷公司全年平均利率12.2%;
黑龙江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约为基准利率的2-3倍,小贷公司贷款利率约16.22%,民间借贷利率约21%;
在互联网金融发达地区,P2P贷款利率大多在10%-15%之间,东北地区互联网金融并不发达,实际的民间融资成本相对偏高。

4.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整体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

2015年,黑龙江直接融资增量在全国排名第28位,占直接融资总增量仅为0.5%;
全省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仅为7.2%,在全国倒数第2位。境内上市公司仅占全国1.2%,新三板挂牌企业仅占全国1%,上市公司再融资额、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融资额均仅占全国0.7%。

5.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偏高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短贷长用现象,如部分企业有新增项目及技改投资项目,却未向银行申请与此相适应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频繁向银行申请续贷、还贷,再加上企业自身没有很好地统筹安排生产经营资金,大部分还贷资金需要向第三方临时筹集,导致续贷费用剧增。黑龙江省的调研发现,银行以外的第三方收取的担保费、财产评估费、咨询费、审计费、公证费等推高了融资成本约2.63个百分点。部分地市各项附加费用要占融资成本的20%以上,相当于贷款融资总额的2%~2.5%。

(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区域经济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

1.第三方物流企业盈利空间缩小。辽宁省对规模以上仓储企业的统计结果显示,2012、2013和2014年,三大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年均增长1%,营业利润率年均下降2.5%,利润率年均下降1.33个百分点。同时,受产业结构的影响,物流企业的议价能力弱,致使物流定价不高。东北地区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服务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小、散、弱”的物流企业无法与大中型企业抗衡,致使物流定价长期低位运行。

2.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东北运输的主体网络已经形成,大干线已经建立,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受相关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甚至出现倒退趋势,突出的表现是支线物流跟不上。黑龙江省由于没有支线辅助,玉米、水稻加工企业运输成本额外增加100-200元/吨公里;
边远城市虽然有资源禀赋,同样因为没有支线物流的支持,物流成本增高。而作为支线物流,由于物流需求萎缩,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3.特殊运输发展滞后。东北地区公共冷库的容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仓储环节冷库制冷技术落后,仓储设施设备老旧。从调研情况看,运输环节部分中小企业为节约成本存在中途关停冷冻冷藏设备情况,致使加工企业的物流成本大不相同。大型加工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冷链运输要求严格,成本费用高,而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中途断电、偷冷,甚至以“棉被车”当冷藏车的现象非常普遍。

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并没找到有效的契合点,两者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不仅如此,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地理地缘结构、物流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销蚀了“同频共振”的可能。这就致使东北地区大量的交通运输仓储等投入并没有起到撬动其他产业的功效,相反,物流需求却受到东北地区经济“塌陷”的负向影响。

(五)困扰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

1.资金成本之外的人力、时间与机会成本对企业困扰很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与时间支出、机会的损失也会影响到企业效益,进而转化为资金性成本。从东北地区调研情况看,经过新一轮的简政放权,企业开办登记方面的费用几乎全部取消了,但在企业开办与经营过程中,一些行政性许可办理的时间较长、手续繁琐,即使对相关流程与要求十分熟悉,也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2.企业仍然面临着繁杂的收费项目。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的地方性行政收费主要有产权交易费用、排污费、污水处理费、信访驻厅费用、机动车检测费、各类注册登记费、工商查档费等,部分收费项目偏高。尽量各省在清理进出口环节收费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操作中,企业仍然面临着相对繁杂的收费项目。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性收费虽然减轻了企业负担,但不少企业依然反映各种收费还比较多、负担还比较重,主要原因是:虽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面向企业的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少了,但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涉及行政审批前置、市场监管和准入等具有强制垄断性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准政府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少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社会团体或组织及相关市场机构,依托政府部门所赋予的权限,还在向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而有些社会组织或机构,其存在的基础就是向企业收取相关费用,只要其存在,便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向企业收费。

3.法律诉讼及维权成本高昂

目前,涉企诉讼案件普遍审理周期长、执行难度大,企业在提起诉讼后需垫付大量的诉讼费、保全费、执行费、鉴定费等司法费用,同时承担着高额的律师费成本。高昂的诉讼成本不一定能够带来合意的效果,一些合约纠纷虽然胜诉,但执行起来困难,种种因素使得一些纠纷最终不了了之。调研中一些企业就反映,面对合约纠纷,许多企业不愿走法律途径,能通过协商解决固然好,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也尽量不进行诉讼。

4.互相拖欠货款现象比较普遍。当前,我国逾期付款的企业比例仍居高不下,企业的高杠杆、融资成本高及传统行业的盈利能力低下,都使得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日益显现。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多、传统制造业占比大,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更加突出。不仅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也面临拖欠货款的问题。

(六)公用事业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低反升

不少企业反映,虽然煤、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但水、电、气等成本基本没降,甚至在原材料等成本基本稳定或下降时,这类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反升。东北地区资源富集,电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但丰富的电力资源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相对低廉的价格,工业用电价格高是东北地区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4月,工业用电全国平均价格为0.79元/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分别为0.86元/度,0.920.86元/度、0.81元/度,均高于全国平均价格,与相邻省份内蒙古的0.54元/度更相差甚远;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也是偏高的。受电力计价方式的影响,一些企业的用电价格要远高于平均价格。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北部,冬季供暖期过长,企业支付的取暖费用较高。企业一方面要承担企业生产运转的供暖保障,在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企业还要负担职工的家用供暖成本。

二、企业负担沉重背后的“东北特色”因素

东北地区企业成本高企的原因较为复杂。无论是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轨迹,还是产业结构、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看,东北地区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东北地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突出,运营和成本问题都十分严重。归纳起来,东北地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成长缓慢;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
国有企业数量大、主导性强,社会负担重;
民营企业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经济依附关系单一;
企业观念陈旧,计划经济色彩依旧浓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
产业链短,且多处于产业链上游,抗冲击能力差;
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结构调整困难。

(一)体制机制问题在东北地区更加明显

1.东北地区“大政府、小市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建立,但并不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一些领域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完全发挥,政府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越位、缺位与错位的现象。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
我国的现实也表明,越是发达的地区,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涉企收费名目繁多,就是政府职能在某些领域存在错位;
生产要素价格偏高则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有关;
法制环境的缺失则是政府的“缺位”。东北是我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也是最晚退出地区,计划经济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的经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且也使得东北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转轨,落差愈来愈大。作为计划经济的遗留,东北地区“大政府、小市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和不当干预,导致整体商业环境不佳。

2.治理能力滞后导致的“不作为”现象

一些民营企业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所好转,但政府“不作为”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做事,不担事、不管事,不担当、不负责,不该做的事不敢做,但应该做的事也不去做。虽然政府单位的门好进了、工作人员脸好看了,但事情难办了。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大项目,即使条件都具备,各个方面都符合要求,但由于涉及到的政府部门领导没有工作动力,不研究、不考察、无态度、无要求、无时限,因为不签字致使工程迟迟不能启动;
即使签字了,也会因为相关审批手续周期过长,使得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投入生产运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3.简政放权受困“最后一公里”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在出台一些保护市场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无效或低效的制度增加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不能落实也会增加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现实中就存在越守规的企业越吃亏的现象。虽然出台了很多保护市场的政策与制度,但由于保护市场的“生态”体系未完全建立起来,政策与制度往往落于碎片化而难以实施,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或企业往往绕开制度,导致制度空转或失灵。

(二)单一重化的产业结构推高了企业整体成本,也使得降成本的空间十分有限

从东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占比较高,2014年黑龙江、辽宁、吉林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36.9%、50.2%、52.8%,在第二产业中,传统的重化工业占比过高,黑龙江达80%左右,其中能源工业的占比达到54%,在一汽所在地长春,汽车制造占工业产值的60%,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

1.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物化成本的下降空间极为有限

企业多为“重资产型”企业,固定资产比重高,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在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冲击的情况下,产品销售难度加大,销量减少,价格大幅度走低,部分企业减产甚至长时间停产,直接导致资金回收难度不断加大,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刚性的固定费用,基本没有压缩空间。另一方面,企业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部分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比例高,采购议价能力较弱,存在不同程度采购成本挤压利润的现象,这部分成本也基本属于企业不可控成本,降成本空间难以预期。此外,企业的燃料、动力等方面的支出也多属于企业不可控成本,既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受现行体制的限制,降成本空间也十分有限。

2.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可享受的“营改增”减税红利不明显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多数企业都属于重资产企业,存量设备已经不少;
加之近几年企业效益下滑带来的投资需求下降,新增固定资产并不多,可以抵扣的成本不多,难以完全享受“营改增”的红利。东北的服务业多依托于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降低了对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这些都使得东北难以享受到像发达地区那样的“营改增”红利。

3.产业结构决定了“大进大出”的东北物流,物流依存度强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组织型态分布决定了东北地区“大进大出”的物流状态,构成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外循环。一方面,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能源、化工产品、傻大笨粗的重化装备等要运送出去;
另一方面,轻工产品、消费品等要运送进来。因此,东北地区物流吞吐的需求并不小,也正因如此,东北地区物流业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在面临全国经济下行以及东北经济疲软的双重压力时,单一重化的产业结构和“大进大出”的物流状态就显现出其弊端。

(三)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使企业成本“雪上加霜”

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上世纪80年代,东北国企兴建了一批集体企业或劳动服务公司,它们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其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企业效率低、冗员多、产权不清、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冗员问题日益突出,出现大量企业停产和职工失业,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冗员增多,既扩大了总成本,提高了绝对成本,也阻碍效率提升,因为他们占用太多资源但是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带来了相对成本提高。厂办大集体改革需要巨额成本,一些城市或企业受困于资金无力推动改革,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共同努力推进。

东三省的国有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企业延续了历史上的制度惯性,那就是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相应带来了相当的人工成本,给企业带来了沉重包袱,难以轻装上阵。

三、降低企业负担应从整体观出发进行综合改革

基于降成本的多维内涵,东北地区降成本任务对应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需要从整体观出发,统筹考虑各种对策之间的成本收益,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机制改革是降低企业负担的治本之道

市场在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是构建企业成本形成机制的基础性条件。要完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就需要明确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边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市场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的价值规律主导,并剔除其中人为设置的限制市场资源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

从广义上看,企业所有的成本都与政府有关,土地、原材料、人力、能源、物流、融资等虽是市场化的生产要素,但政府管制却会导致其价格扭曲;
税费及行政审批带来的成本则直接与政府管制有关。改革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治本之道。一是优化政府部门机构设置。部门及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置更多地按照决策、执行与监督的职能设定,通过优化部门职能设置,同时形成部门间的制衡机制,能够减少因机构间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带来的成本。二是持续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和精兵减政。通过大部门制改革,把相近的职能归到一个部门之中,能够简化企业办理各种登记与审批事项的流程,减少企业的人力与时间成本;
通过精兵减政,减少部分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支出压力,能够抵制相关部门为弥补供养人员而向企业收费的动机。三是在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通过考核机制、税收制度等制度安排,在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竞相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四是着力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水平,保障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能够落实。基层政府是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是越往下改革推进的越慢、越浅。为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边际收益,应当在改革政策设计时,充分重视基层政府的实际诉求,使得各项改革政策能够在基层落地。

(二)推进产业升级,是东北产业政策的主要方向

不同产业消化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能力不同,不能静态、孤立地降成本,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传统产业利润率低,企业成本的细微变化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利润率高的新兴产业,反而在成本压力下产生了创新的动力。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转型需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而目前东北地区企业的创新力较为滞后,转型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相比之下,产业升级是一种相对现实的选择,它可以借助东北已有的产业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有着坚实的重工业基础,这种产业类型单一的落后产业结构,造就了严重的内向封闭型经济和“大树小草型”产业业态,导致市场竞争机制弱化和产业升级难度加大。东北地区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的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例如政府通过制定引导性措施,促进企业增强产业转型的主体意识,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倡导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轻型化,推动企业成为产业结构改革的转型主体。

(三)企业应贯彻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理念,通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增强成本消化能力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基于市场的自我管理,是自觉的规划、调整过程,其核心任务是关注企业在不同战略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东北地区企业的计划色彩相对浓重一些,竞争意识不足,更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意识、进行自觉的行为调整来适应变化的市场,而不是较多的依靠政府、依靠政策解决问题。

东北地区企业应当树立创新的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实现企业自我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全面分析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反应,整合企业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的生产经营运行体系,注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营造成本优势,发挥价格优势,寻求更大的企业发展空间。具体的,企业应当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实施产品策略、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价格策略,注重细节管理,科学运筹,抓住商机,提升获利能力;
优化整合内外资源,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有利要素,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重视质量管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科学化。特别是,企业要充分考虑与上下游行业链、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实现共赢。

(四)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出台针对性措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1.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一是新一轮投资要向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日前中央已经启动了东北振兴的新一轮投资计划,为了更好地减轻东北的人工成本问题,可以将这些投资更多地投降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容纳相关的分流员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减轻一些企业的人工成本负担。

二是“五险一金”企业负担比例可阶段性适当降低。在社保代际精算平衡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适当降低企业负担比例,尤其是养老和医疗保险比例。

三是中央适当承担历史成本,地方更要转变发展理念。中央政府应当考虑东北地区历史贡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适当承担些历史成本,和地方一起逐步化解这些存量人工成本;
地方政府必须要转变理念,消除不合实际的“等靠要”思想,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这些现实难题,创新思路,用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适当修改劳动合同法,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劳动市场制度,需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给予用工者合法的灵活聘用权限,这样会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

五是推动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来吸纳更多富裕劳动力。为了防止企业资本深化所释放的富裕劳动力,政府除了实时发布就业供求信息、披露劳动就业优惠政策外,政府还要有针对性地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特点的服务业,全面落实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让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挥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优势,共同减轻就业压力。

六是制定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存量问题靠一次性政策支持比较难,但是可行的是针对不同的行业,根据其行业特点、经营状况、社会负担轻重、人员年龄结构等不同指标来制定一个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动态路线图,可以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分批次分行业进行彻底的解决,如此以此滚动下去,久久为功,最后可以实现全面剥离社会职能的目标。

2.降税清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将企业新增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新增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原则上予以延续,对老合同、老项目以及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落实企业重组改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的,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增值税,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暂不征收增值税。对于该享受的过渡期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避免政策扭曲影响改革红利释放。

二是适当降低纳税人城镇土地使用税负担,在一定期限内(如三年),各市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行税额幅度内,提出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的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是全面降低费负。降低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税费负担,税务机关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规定小微企业征收方式,不得强制要求小微企业进行税务代理;
严格执行项目审批零收费制度,及时兑现各类惠企政策,任何单位不得强制企业以参加学会、协会、培训班和订阅报刊杂志、赞助活动等名义变相收取费用。调整残保金征收范围和工会会费提取或上缴比例;对于东北地区企业反映强烈、且却有重复征收问题的部分基金和收费,建议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
针对东北地区冬季取暖时间较长的特点,制定“一区一策”优惠政策,降低取暖费和包烧费的收费标准,重点扶持在东三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减轻企业负担。

3.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降低资质优良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东北三省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的配置;
发展政策性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整体融资担保费率,支持设立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探索面向 “三农”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业务;
大力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扩大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

二是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东北地区降低整体融资成本的重点应放在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杠杆率高、丧失还债能力的僵尸企业。

三是创新发展金融工具,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推动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下降,为去杠杆赢得时间。减少企业的负债规模,立足于企业本身可以利用吸收的风险资本,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主板上市融资、配股或者增发、重大资产重组、新三板挂牌融资等方式来拓宽融资的渠道,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的并购重组,利用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参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利用资本市场来整合资源。

四是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模式,建立全新的金融风险分摊体系。着力培植地方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融资性担保等大型金融骨干企业,努力发展金融租赁、创投等创新型地方机构,构建功能健全、运营稳健、实力较强的地方金融业态;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优化,降低非利息融资成本,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企业贷款流程,引导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企业续贷授信管理实施细则,切实缩短续贷平均审批时间。

4.调整政府物流支持思路,形成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是在产业战略定位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制定物流支持政策措施。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致力于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物流网的建设也要围绕并服务于这三个方面。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四个环节,将实体平台 (物流园区)与信息平台(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相结合,构造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及其支撑平台。

二是政策支持企业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创新。可以就企业厂址的设置、产业链延伸、供应链管理等由政府予以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推动产业链延伸进行本地化销售。进一步由产业链延伸可以扩大到优化供应链管理上,对众多的节点企业,包括为供应链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纳入供应链集成系统统一集成和协调,优化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从根本上降低各类成本。

三是降物流成本要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相一致,要与企业管理战略相协调。应基于物联网不同层面的应用构架与关键技术,全面、深入地分析物联网对传统物流运作全流程的影响机理,充分研究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主客体构成、功能定位、体系结构设计、应用服务层面子平台构建的设定等打造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并为实现未来与全国其他平台对接打好基础。行业主管部门、同业公会组织应尽快制定服务标准、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确保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和平衡,为推出业内相对有序的定价基准创造条件。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完善枢纽系统,制定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规划,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构建便捷通畅的骨干物流通道,推进物流全程“一单制”,实现货物“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

5.构建透明、规范的商业友好型政府管制环境

一是推行一站式审批、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减少涉企审批事项的人力与时间耗费。要使企业与政府的交往中成本最小化,就要把涉及企业登记与审批的事项集中起来,使得企业登记与审批事项不必分时间、分部门地逐一办理。二是建立政府政策、制度发布平台,减少企业信息不对称。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发布平台,使得企业方便地掌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减少因信息分割带来的交易费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动非保密信息的共享,让企业提供自证材料的过程在政府间信息共享中解决。四是支持由专业性社会组织发布区域性营商环境报告。一方面,动态地掌握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报告披露形成各地竞相改善营商环境的导向。五是引入科学决策机制,涉企收费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应广泛听取不同类企业的意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降成本”东北调研组

组长:刘尚希

成员:韩晓明

王志刚

樊轶侠

武靖洲

执笔:武靖州

王志刚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

东北经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中东北经济正经受着严峻挑战,东北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如何看待东北企业降成本问题?各方观点不一,为了科学回答这一问题,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对东北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状况、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解剖,拨开种种迷雾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就东北企业降成本提出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建议。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严重,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经济增速分别为3%、5.7%、6.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市场不利的大环境问题,更有东北经济体制活力不足、经济发展传统优势衰减、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等所致的“内循环”不足问题,东北经济如同“无风之船”在困境中艰难前行。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主体,企业对经济冷暖感知最为直接,东北经济窘境更加凸显了企业“高”成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东北企业的“高”成本?该如何破解这一现实难题?为此,2016年5-6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东北地区降成本调研组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全方位座谈,并深入到一线了解企业的成本负担情况和对降成本政策的实际需求,系统剖析成本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改革建议。

一、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负担依然较高

从调研取得的样本看, 20

13、20

14、2015三年间,东北地区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持续恶化,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销售费用连续下降,表明产品销售困难程度加大;
财务费用上升,表明企业资金成本负担加重;
管理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在2014年内大幅度下降后,2015年基本保持在2014年的水平。这四项费用都高于全国,表明东北地区企业成本负担很重。可以说,东北地区成本费用的高企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正常运转的边界,且与全国相比,各类成本高企,企业补偿生产耗费的能力不足;
销售萎缩,价格受到挤压,利润空间不断收缩甚至连年亏损,企业再生产按原有规模进行已经难以为继,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

表1 东北地区与全国企业2013-2015年期间费用及税收情况表(单位:亿元)

地 区

东北地区

年度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销售费用

2823.01 2571.26 2155.43 2518.69 2255.44 2468.65 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

2.52% 2.56% 2.40% 3.14% 3.01% 3.41% 管理费用

6647.25 5671.14 5675.87 4716.91 4730.02 4866.86 管理费用占收入比重

5.92% 5.64% 6.31% 5.87% 6.32% 6.73% 财务费用

2543.08 2697.90 2616.73 1918.74 2036.77 2148.07 财务费用占收入比重

2.27% 2.68% 2.91% 2.39% 2.72% 2.97% 营业税金及附加

1228.18 991.54 980.57 764.26 790.61 881.69 营业税金及附加占收入比重

1.09% 0.99% 1.09% 0.95% 1.06% 1.22%

(一)相对人工成本和绝对人工成本都在上升

1.工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

从全国看,东三省的人均工资在全国并不算高,处于中偏下的位置,但东北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近年来工资增速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辽宁和吉林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从2012年开始均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净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图1 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2.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偏高

与工资水平一致上升的社会保险费用也是导致人工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职工缴纳的社保比例高,辽宁企业承担的“五险一金”占职工工资的45%左右,吉林、黑龙江基本在40%左右;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企业缴纳的社保基数是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企业感受统计局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高于企业实际职工工资,缴费基数偏大,导致缴纳社保费用高。

3.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外流严重

近年来,三省老龄化有加剧趋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企业人工成本而言,老龄化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离退休人员成本的不断增加。东北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人口外流明显,加之新一代就业者的就业观念变化,就业选择的要求更高,其流动性也更强,要稳定员工队伍比以往更难。因此,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从买方转变为卖方市场,养老负担总体加重,加之劳动保护法律执行的机械化和劳动用工缺乏灵活性等,都推高了人工成本。

(二)“营改增”红利释放不足,费负高于税负,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突出

1.“营改增”红利未充分释放

“营改增”等改革确实对国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今年5月1日全面推开,有些企业因为自身管理没有跟上,抵扣链条又不是很完整,这种情况下企业操作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在改革后增值税负不降反增,主要原因有:一是行业特色原因。大部分重资产行业随着效益下滑,新购固定资产少,无法进行抵扣。二是成本结构原因。作为人员密集型国有企业,人员多,而人工成本无法进行抵扣。三是经营环境原因。例如黑龙江铁路公司分散在黑龙江省不同市县,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物资只能在当地采购,部分费用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四是无法享受“营改增”过渡期政策。国家铁路总公司在实施“营改增”时,国家税务总局承诺以三年交纳增值税为基数,以不超过往年营业税税额进行税收返点的优惠政策进行补贴,而黑龙江省没有出台类似政策。这代表了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普遍心声。

2.涉企收费名目繁多,费负高于税负

有企业反映现在民营企业发展困难,表面上办执照等很多费用都减少了,但是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依然存在。地方向民企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评估费、产品检测费、罚款和各种摊派比较多,有的企业甚至统计,民营企业平均税负是国有企业的两倍。这其中,并非税收负担,更多的是各种收费给企业造成的负担,但由于多数收费在地税局征收,很多企业认为这都属于税负,从而拉高了企业的整体税费负担。

大部分企业反映,河道管理费、工会经费及价格调节基金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企业负担最重的四项费用,其中:工会经费按工资总额的2%计提;
河道费各地征收标准不一,辽宁省2016年按上年销售或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一计征;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地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辽宁省的标准为,未达到1.7%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每少安排1人,按不低于本单位所在市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缴纳。

3.小微企业负担更加沉重

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但由于其转嫁能力弱,税收宣传不到位,小微企业反映税负依然较重。辽宁省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税费负担一般比例在营业收入的40%以上,有的企业反映已经超过50%。同时,税收征管水平较低也加重了小微企业税负。如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税务部门按照“查账征收”的办法执行,致使相当多没有建立台账的小微企业享受不到该项政策。

(三)融资费用总体较快增长,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1.银行贷款加权平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12月,辽宁、吉林、黑龙江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分别为64%、55.2%、41.7%,辽宁省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95%)。东北三省金融机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以上贷款占比,2015年黑龙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辽宁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票据贴现利率高于金融发达地区

2015年,在全国贷款规模持续宽松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票据贴现利率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明显下降。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四个季度未加权的平均值)分别为4.23%、4.24%、4.32%,同期北京、浙江这一利率分别为4.09%、4.13%,东北相对偏高。

3.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民间借贷利率相对偏高

2015年,辽宁小贷公司全年平均利率12.2%;
黑龙江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约为基准利率的2-3倍,小贷公司贷款利率约16.22%,民间借贷利率约21%;
在互联网金融发达地区,P2P贷款利率大多在10%-15%之间,东北地区互联网金融并不发达,实际的民间融资成本相对偏高。

4.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整体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

2015年,黑龙江直接融资增量在全国排名第28位,占直接融资总增量仅为0.5%;
全省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仅为7.2%,在全国倒数第2位。境内上市公司仅占全国1.2%,新三板挂牌企业仅占全国1%,上市公司再融资额、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融资额均仅占全国0.7%。

5.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偏高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短贷长用现象,如部分企业有新增项目及技改投资项目,却未向银行申请与此相适应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频繁向银行申请续贷、还贷,再加上企业自身没有很好地统筹安排生产经营资金,大部分还贷资金需要向第三方临时筹集,导致续贷费用剧增。黑龙江省的调研发现,银行以外的第三方收取的担保费、财产评估费、咨询费、审计费、公证费等推高了融资成本约2.63个百分点。部分地市各项附加费用要占融资成本的20%以上,相当于贷款融资总额的2%~2.5%。

(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区域经济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

1.第三方物流企业盈利空间缩小。辽宁省对规模以上仓储企业的统计结果显示,20

12、2013和2014年,三大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年均增长1%,营业利润率年均下降2.5%,利润率年均下降1.33个百分点。同时,受产业结构的影响,物流企业的议价能力弱,致使物流定价不高。东北地区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服务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小、散、弱”的物流企业无法与大中型企业抗衡,致使物流定价长期低位运行。

2.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东北运输的主体网络已经形成,大干线已经建立,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受相关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甚至出现倒退趋势,突出的表现是支线物流跟不上。黑龙江省由于没有支线辅助,玉米、水稻加工企业运输成本额外增加100-200元/吨公里;
边远城市虽然有资源禀赋,同样因为没有支线物流的支持,物流成本增高。而作为支线物流,由于物流需求萎缩,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3.特殊运输发展滞后。东北地区公共冷库的容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仓储环节冷库制冷技术落后,仓储设施设备老旧。从调研情况看,运输环节部分中小企业为节约成本存在中途关停冷冻冷藏设备情况,致使加工企业的物流成本大不相同。大型加工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冷链运输要求严格,成本费用高,而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中途断电、偷冷,甚至以“棉被车”当冷藏车的现象非常普遍。

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并没找到有效的契合点,两者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不仅如此,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地理地缘结构、物流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销蚀了“同频共振”的可能。这就致使东北地区大量的交通运输仓储等投入并没有起到撬动其他产业的功效,相反,物流需求却受到东北地区经济“塌陷”的负向影响。

(五)困扰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

1.资金成本之外的人力、时间与机会成本对企业困扰很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与时间支出、机会的损失也会影响到企业效益,进而转化为资金性成本。从东北地区调研情况看,经过新一轮的简政放权,企业开办登记方面的费用几乎全部取消了,但在企业开办与经营过程中,一些行政性许可办理的时间较长、手续繁琐,即使对相关流程与要求十分熟悉,也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2.企业仍然面临着繁杂的收费项目。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的地方性行政收费主要有产权交易费用、排污费、污水处理费、信访驻厅费用、机动车检测费、各类注册登记费、工商查档费等,部分收费项目偏高。尽量各省在清理进出口环节收费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操作中,企业仍然面临着相对繁杂的收费项目。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性收费虽然减轻了企业负担,但不少企业依然反映各种收费还比较多、负担还比较重,主要原因是:虽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面向企业的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少了,但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涉及行政审批前置、市场监管和准入等具有强制垄断性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准政府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少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社会团体或组织及相关市场机构,依托政府部门所赋予的权限,还在向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而有些社会组织或机构,其存在的基础就是向企业收取相关费用,只要其存在,便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向企业收费。

3.法律诉讼及维权成本高昂

目前,涉企诉讼案件普遍审理周期长、执行难度大,企业在提起诉讼后需垫付大量的诉讼费、保全费、执行费、鉴定费等司法费用,同时承担着高额的律师费成本。高昂的诉讼成本不一定能够带来合意的效果,一些合约纠纷虽然胜诉,但执行起来困难,种种因素使得一些纠纷最终不了了之。调研中一些企业就反映,面对合约纠纷,许多企业不愿走法律途径,能通过协商解决固然好,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也尽量不进行诉讼。

4.互相拖欠货款现象比较普遍。当前,我国逾期付款的企业比例仍居高不下,企业的高杠杆、融资成本高及传统行业的盈利能力低下,都使得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日益显现。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多、传统制造业占比大,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更加突出。不仅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也面临拖欠货款的问题。

(六)公用事业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低反升

不少企业反映,虽然煤、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但水、电、气等成本基本没降,甚至在原材料等成本基本稳定或下降时,这类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反升。东北地区资源富集,电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但丰富的电力资源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相对低廉的价格,工业用电价格高是东北地区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4月,工业用电全国平均价格为0.79元/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分别为0.86元/度,0.920.86元/度、0.81元/度,均高于全国平均价格,与相邻省份内蒙古的0.54元/度更相差甚远;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也是偏高的。受电力计价方式的影响,一些企业的用电价格要远高于平均价格。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北部,冬季供暖期过长,企业支付的取暖费用较高。企业一方面要承担企业生产运转的供暖保障,在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企业还要负担职工的家用供暖成本。

二、企业负担沉重背后的“东北特色”因素

东北地区企业成本高企的原因较为复杂。无论是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轨迹,还是产业结构、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看,东北地区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东北地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突出,运营和成本问题都十分严重。归纳起来,东北地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成长缓慢;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
国有企业数量大、主导性强,社会负担重;
民营企业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经济依附关系单一;
企业观念陈旧,计划经济色彩依旧浓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
产业链短,且多处于产业链上游,抗冲击能力差;
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结构调整困难。

(一)体制机制问题在东北地区更加明显

1.东北地区“大政府、小市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建立,但并不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一些领域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完全发挥,政府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越位、缺位与错位的现象。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
我国的现实也表明,越是发达的地区,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涉企收费名目繁多,就是政府职能在某些领域存在错位;
生产要素价格偏高则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有关;
法制环境的缺失则是政府的“缺位”。东北是我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也是最晚退出地区,计划经济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的经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且也使得东北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转轨,落差愈来愈大。作为计划经济的遗留,东北地区“大政府、小市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和不当干预,导致整体商业环境不佳。

2.治理能力滞后导致的“不作为”现象

一些民营企业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所好转,但政府“不作为”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做事,不担事、不管事,不担当、不负责,不该做的事不敢做,但应该做的事也不去做。虽然政府单位的门好进了、工作人员脸好看了,但事情难办了。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大项目,即使条件都具备,各个方面都符合要求,但由于涉及到的政府部门领导没有工作动力,不研究、不考察、无态度、无要求、无时限,因为不签字致使工程迟迟不能启动;
即使签字了,也会因为相关审批手续周期过长,使得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投入生产运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3.简政放权受困“最后一公里”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在出台一些保护市场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无效或低效的制度增加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不能落实也会增加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现实中就存在越守规的企业越吃亏的现象。虽然出台了很多保护市场的政策与制度,但由于保护市场的“生态”体系未完全建立起来,政策与制度往往落于碎片化而难以实施,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或企业往往绕开制度,导致制度空转或失灵。

(二)单一重化的产业结构推高了企业整体成本,也使得降成本的空间十分有限

从东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占比较高,2014年黑龙江、辽宁、吉林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36.9%、50.2%、52.8%,在第二产业中,传统的重化工业占比过高,黑龙江达80%左右,其中能源工业的占比达到54%,在一汽所在地长春,汽车制造占工业产值的60%,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

1.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物化成本的下降空间极为有限

企业多为“重资产型”企业,固定资产比重高,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在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冲击的情况下,产品销售难度加大,销量减少,价格大幅度走低,部分企业减产甚至长时间停产,直接导致资金回收难度不断加大,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刚性的固定费用,基本没有压缩空间。另一方面,企业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部分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比例高,采购议价能力较弱,存在不同程度采购成本挤压利润的现象,这部分成本也基本属于企业不可控成本,降成本空间难以预期。此外,企业的燃料、动力等方面的支出也多属于企业不可控成本,既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受现行体制的限制,降成本空间也十分有限。

2.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可享受的“营改增”减税红利不明显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多数企业都属于重资产企业,存量设备已经不少;
加之近几年企业效益下滑带来的投资需求下降,新增固定资产并不多,可以抵扣的成本不多,难以完全享受“营改增”的红利。东北的服务业多依托于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降低了对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这些都使得东北难以享受到像发达地区那样的“营改增”红利。

3.产业结构决定了“大进大出”的东北物流,物流依存度强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组织型态分布决定了东北地区“大进大出”的物流状态,构成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外循环。一方面,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能源、化工产品、傻大笨粗的重化装备等要运送出去;
另一方面,轻工产品、消费品等要运送进来。因此,东北地区物流吞吐的需求并不小,也正因如此,东北地区物流业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在面临全国经济下行以及东北经济疲软的双重压力时,单一重化的产业结构和“大进大出”的物流状态就显现出其弊端。

(三)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使企业成本“雪上加霜”

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上世纪80年代,东北国企兴建了一批集体企业或劳动服务公司,它们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其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企业效率低、冗员多、产权不清、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冗员问题日益突出,出现大量企业停产和职工失业,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冗员增多,既扩大了总成本,提高了绝对成本,也阻碍效率提升,因为他们占用太多资源但是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带来了相对成本提高。厂办大集体改革需要巨额成本,一些城市或企业受困于资金无力推动改革,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共同努力推进。

东三省的国有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企业延续了历史上的制度惯性,那就是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相应带来了相当的人工成本,给企业带来了沉重包袱,难以轻装上阵。

三、降低企业负担应从整体观出发进行综合改革

基于降成本的多维内涵,东北地区降成本任务对应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需要从整体观出发,统筹考虑各种对策之间的成本收益,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机制改革是降低企业负担的治本之道

市场在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是构建企业成本形成机制的基础性条件。要完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就需要明确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边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市场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的价值规律主导,并剔除其中人为设置的限制市场资源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

从广义上看,企业所有的成本都与政府有关,土地、原材料、人力、能源、物流、融资等虽是市场化的生产要素,但政府管制却会导致其价格扭曲;
税费及行政审批带来的成本则直接与政府管制有关。改革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治本之道。一是优化政府部门机构设置。部门及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置更多地按照决策、执行与监督的职能设定,通过优化部门职能设置,同时形成部门间的制衡机制,能够减少因机构间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带来的成本。二是持续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和精兵减政。通过大部门制改革,把相近的职能归到一个部门之中,能够简化企业办理各种登记与审批事项的流程,减少企业的人力与时间成本;
通过精兵减政,减少部分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支出压力,能够抵制相关部门为弥补供养人员而向企业收费的动机。三是在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通过考核机制、税收制度等制度安排,在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竞相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四是着力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水平,保障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能够落实。基层政府是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是越往下改革推进的越慢、越浅。为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边际收益,应当在改革政策设计时,充分重视基层政府的实际诉求,使得各项改革政策能够在基层落地。

(二)推进产业升级,是东北产业政策的主要方向

不同产业消化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能力不同,不能静态、孤立地降成本,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传统产业利润率低,企业成本的细微变化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利润率高的新兴产业,反而在成本压力下产生了创新的动力。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转型需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而目前东北地区企业的创新力较为滞后,转型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相比之下,产业升级是一种相对现实的选择,它可以借助东北已有的产业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有着坚实的重工业基础,这种产业类型单一的落后产业结构,造就了严重的内向封闭型经济和“大树小草型”产业业态,导致市场竞争机制弱化和产业升级难度加大。东北地区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的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例如政府通过制定引导性措施,促进企业增强产业转型的主体意识,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倡导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轻型化,推动企业成为产业结构改革的转型主体。

(三)企业应贯彻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理念,通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增强成本消化能力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基于市场的自我管理,是自觉的规划、调整过程,其核心任务是关注企业在不同战略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东北地区企业的计划色彩相对浓重一些,竞争意识不足,更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意识、进行自觉的行为调整来适应变化的市场,而不是较多的依靠政府、依靠政策解决问题。

东北地区企业应当树立创新的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实现企业自我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全面分析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反应,整合企业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的生产经营运行体系,注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营造成本优势,发挥价格优势,寻求更大的企业发展空间。具体的,企业应当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实施产品策略、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价格策略,注重细节管理,科学运筹,抓住商机,提升获利能力;
优化整合内外资源,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有利要素,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重视质量管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科学化。特别是,企业要充分考虑与上下游行业链、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实现共赢。

(四)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出台针对性措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1.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一是新一轮投资要向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日前中央已经启动了东北振兴的新一轮投资计划,为了更好地减轻东北的人工成本问题,可以将这些投资更多地投降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容纳相关的分流员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减轻一些企业的人工成本负担。

二是“五险一金”企业负担比例可阶段性适当降低。在社保代际精算平衡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适当降低企业负担比例,尤其是养老和医疗保险比例。

三是中央适当承担历史成本,地方更要转变发展理念。中央政府应当考虑东北地区历史贡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适当承担些历史成本,和地方一起逐步化解这些存量人工成本;
地方政府必须要转变理念,消除不合实际的“等靠要”思想,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这些现实难题,创新思路,用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适当修改劳动合同法,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劳动市场制度,需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给予用工者合法的灵活聘用权限,这样会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

五是推动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来吸纳更多富裕劳动力。为了防止企业资本深化所释放的富裕劳动力,政府除了实时发布就业供求信息、披露劳动就业优惠政策外,政府还要有针对性地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特点的服务业,全面落实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让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挥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优势,共同减轻就业压力。

六是制定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存量问题靠一次性政策支持比较难,但是可行的是针对不同的行业,根据其行业特点、经营状况、社会负担轻重、人员年龄结构等不同指标来制定一个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动态路线图,可以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分批次分行业进行彻底的解决,如此以此滚动下去,久久为功,最后可以实现全面剥离社会职能的目标。

2.降税清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将企业新增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新增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原则上予以延续,对老合同、老项目以及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落实企业重组改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的,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增值税,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暂不征收增值税。对于该享受的过渡期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避免政策扭曲影响改革红利释放。

二是适当降低纳税人城镇土地使用税负担,在一定期限内(如三年),各市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行税额幅度内,提出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的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是全面降低费负。降低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税费负担,税务机关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规定小微企业征收方式,不得强制要求小微企业进行税务代理;
严格执行项目审批零收费制度,及时兑现各类惠企政策,任何单位不得强制企业以参加学会、协会、培训班和订阅报刊杂志、赞助活动等名义变相收取费用。调整残保金征收范围和工会会费提取或上缴比例;对于东北地区企业反映强烈、且却有重复征收问题的部分基金和收费,建议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
针对东北地区冬季取暖时间较长的特点,制定“一区一策”优惠政策,降低取暖费和包烧费的收费标准,重点扶持在东三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减轻企业负担。

3.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降低资质优良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东北三省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的配置;
发展政策性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整体融资担保费率,支持设立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探索面向 “三农”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业务;
大力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扩大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

二是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东北地区降低整体融资成本的重点应放在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杠杆率高、丧失还债能力的僵尸企业。

三是创新发展金融工具,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推动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下降,为去杠杆赢得时间。减少企业的负债规模,立足于企业本身可以利用吸收的风险资本,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主板上市融资、配股或者增发、重大资产重组、新三板挂牌融资等方式来拓宽融资的渠道,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的并购重组,利用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参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利用资本市场来整合资源。

四是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模式,建立全新的金融风险分摊体系。着力培植地方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融资性担保等大型金融骨干企业,努力发展金融租赁、创投等创新型地方机构,构建功能健全、运营稳健、实力较强的地方金融业态;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优化,降低非利息融资成本,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企业贷款流程,引导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企业续贷授信管理实施细则,切实缩短续贷平均审批时间。

4.调整政府物流支持思路,形成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是在产业战略定位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制定物流支持政策措施。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致力于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物流网的建设也要围绕并服务于这三个方面。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四个环节,将实体平台 (物流园区)与信息平台(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相结合,构造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及其支撑平台。

二是政策支持企业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创新。可以就企业厂址的设置、产业链延伸、供应链管理等由政府予以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推动产业链延伸进行本地化销售。进一步由产业链延伸可以扩大到优化供应链管理上,对众多的节点企业,包括为供应链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纳入供应链集成系统统一集成和协调,优化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从根本上降低各类成本。

三是降物流成本要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相一致,要与企业管理战略相协调。应基于物联网不同层面的应用构架与关键技术,全面、深入地分析物联网对传统物流运作全流程的影响机理,充分研究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主客体构成、功能定位、体系结构设计、应用服务层面子平台构建的设定等打造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并为实现未来与全国其他平台对接打好基础。行业主管部门、同业公会组织应尽快制定服务标准、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确保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和平衡,为推出业内相对有序的定价基准创造条件。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完善枢纽系统,制定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规划,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构建便捷通畅的骨干物流通道,推进物流全程“一单制”,实现货物“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

5.构建透明、规范的商业友好型政府管制环境

一是推行一站式审批、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减少涉企审批事项的人力与时间耗费。要使企业与政府的交往中成本最小化,就要把涉及企业登记与审批的事项集中起来,使得企业登记与审批事项不必分时间、分部门地逐一办理。二是建立政府政策、制度发布平台,减少企业信息不对称。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发布平台,使得企业方便地掌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减少因信息分割带来的交易费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动非保密信息的共享,让企业提供自证材料的过程在政府间信息共享中解决。四是支持由专业性社会组织发布区域性营商环境报告。一方面,动态地掌握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报告披露形成各地竞相改善营商环境的导向。五是引入科学决策机制,涉企收费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应广泛听取不同类企业的意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降成本”东北调研组

组长:刘尚希

成员:韩晓明

王志刚

樊轶侠

武靖洲

执笔:武靖州

王志刚

楼宇经济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调研调研报告(共4篇)

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6篇)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共18篇)

工业经济调研报告(共8篇)

推荐访问:实体 调研报告 经济

上一篇:先进事迹栏目名

下一篇:风险调研报告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