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伞策划书2022
王牌试飞员徐勇凌:弹射跳伞绝对恐怖
徐勇凌
驾驶战斗机翱翔天空,对许多有志青年来说是一个充满诱惑而又遥远的梦。然而,这样的"梦"却并非总是美好的。对于一名空军飞行员而言,驾机升空已是例行公事,在翱翔蓝天的同时他们也要面对风险和死神的考验。弹射跳伞,是飞行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最后的逃生手段,许多人并没有机会亲历;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我曾有两次弃机跳伞的惊险经历,在这里把部分经历写成文字,权作纪念。
1987年2月19日,在一次高空编队飞行中,我驾驶的战机与长机突然意外相撞,当时两机正在11000米高度上作超声速飞行。剧烈的震动过后,飞机进入急剧旋转下坠的失控状态。我整个人离开座椅,座舱内烟雾弥漫。我努力用脚勾住脚蹬控制住身体,握住驾驶杆试图操纵飞机,可飞机根本无法操纵。我扫视了一下高度和速度,迅速拉动了弹射手柄紧急离机。
手柄拉下的一瞬间,飞机的座舱盖首先被抛掉。紧接着弹射座椅驱动火箭点火,推动座椅及坐在上面的我以极高的速度离开座舱,由于抛盖动作和弹射离机两个环节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飞行员通常感觉不到座舱盖抛掉后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弹射镜头,导演们为了增强观赏性和娱乐性,有意放慢了节奏,让观众们能够清楚地领会这一过程,但实际上,这些过程都是转瞬间完成的。飞行员在弹射瞬间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只有巨大的过载和强烈
的气流冲击。在弹射火箭的加速过程中,飞行员将承受15g左右的过载,加上离开座舱后迎面气流的猛烈冲击,会给飞行员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许多飞行员弹射跳伞后由于当时条件过于恶劣,或者是跳伞时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脊柱损伤的严重后果,即使跳伞成功恢复飞行的可能性也很小,有些甚至造成终身残疾。这次弹射前,我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来得及做出必要的防护动作—蜷曲手脚,保持脊柱直立。弹射过程中虽然巨大的过载令人难以忍受,但是我的身体基本没有受到损伤。
弹射跳伞是对飞行人员生理和心理的严峻挑战。在较短的时间内,飞行员要面对种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弹射出舱后,人和座椅是连成一体的,虽然座椅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质心的调节问题,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气流的影响,在弹射出舱时人与座椅还是会发生滚转运动,让人很不舒服。离开了座机,飞行座椅就成了飞行员的一个心理寄托—毕竟人还是坐在椅子上的。然而几秒钟内,人—椅分离机构启动,将座椅抛掉,这对飞行员又是一次心理冲击,因为从现在起,飞行员将完全以自由落体运动方式坠落,直到降落伞打开。我跳伞时的高度大约是8000米左右,而我背负的降落伞带有自动开伞和手动开伞两套启动机构。按照设定程序,自动开伞机构的启动高度应在4000米左右,这就意味着我将如同石块般自由坠落约4000米才能等到头顶的伞花绽开。自由落体运动对于飞行人员而言是巨大的心理挑战,此时飞行员难以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态,你可能是平着下落, 也有可能是头下脚上地下落。此时,你能真切地看到无垠的大地上快速向你扑来,而自己能做的却只有等待。
自由落体过程中,重力加速度使飞行员的下落速度急剧增加,最大可达每秒钟60多米,强烈的气流对飞行员的冲击可能造成肢体和面部损伤。这次撞机发生后,我和长机飞行员都成功弹射离机,长机飞行员使用自动开伞方式,在4000米高度开伞,此前强烈的气流造成他面部积水眼睛充血,两个月后才恢复;
而我则使用手动开伞方式提前开伞,面部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当然这种作法也有一定的风险——高空开伞导致下落速度提前降低,飞行员将长时间暴露在高空低温中(夏季7000米高空气温约为零下30摄氏度),可能造成冻伤,因此正确的方法应是在自由落体阶段适当收紧身体并设法保护面部。
开伞瞬间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巨大的降落伞能够使飞行员从每秒60米的下落速度迅速降低到每秒5~10米左右,伞带的巨大拉力可能造成飞行员身体损伤,因此要求飞行员能够适时做出防护动作,主要是收紧身体,抵抗冲击。此次跳伞由于我是采取手动开伞,因此能够进行正确防护,身体没有受到严重损伤。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5月20日,我在起飞中突遇发动机双发起火的重大险情,为挽救飞机我马上爬升到400米高度,准备急转对头迫降。可就在我即将对正跑道时,飞机完全失去操纵,急速滚转并进入俯冲,在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我紧急离机,由于高度较低、速度较大,弹射时不允许我作出防护动作,出舱时受到冲击而身体受损,开伞时已无力作出防护动作,造成腰部肌肉被严重拉伤。
开伞成功后,飞行员的下落速度迅速减小,进入飘降状态,此时飞行员的心态也从恐惧中慢慢平复。这时飞行员应冷静地分析形势,一是对自身受伤程度作出判断;
二是选择平坦的着陆场,避免在山区和水域着陆;
三是做好着陆的准备。随着高度的降低,飞行员会感觉到大地的运动速度加快,带伞着陆的飞行员生命安全一般能够得到保障,但不正确的着陆动作还是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着陆瞬间飞行员应尽可能并拢双腿,做好缓冲动作。年轻飞行员的生理机能较好,可以主动抗拒着陆冲击;
而年长的飞行员由于肌肉骨骼老化,过度的抗拒动作反而会造成伤害。在1999年的那次跳伞中,由于在弹射和开伞过程中两次受伤,着陆时已经无法进行自我保护,这次跳伞我身负重伤,4个月后才痊愈归队。
成功着陆并不等于飞行员自救成功。由于紧急离机时无法选择地域,飞行员可能降落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因此必须做好着陆后自救的心理和技术准备,这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人烟稀少地区,飞行员将面临饥饿、缺水、寒冷、酷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此时应利用一切手段报警和呼救;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迅速向村落、城镇和公路靠拢,尽快获得救护。在暂时无法得到救护的情况下,也应稳定情绪,调节心理节省体能,保证最大获救可能。1987年2
月的那次跳伞中,我就降落在无人区;
着陆后我立即登上一座山丘顶端四处眺望,我的目视距离20千米范围内没有看到一座房屋!我只能平复情绪,沿着山脊向一个方向行进,在艰苦跋涉足足8个小时后,我终于看到远方一个放牧的孩子。牧童放牧的情景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而那一刻对我而言却是获救的希望。有的飞行员着陆后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我的战友就曾在跳伞后落在原始森林地区,降落伞挂在树顶,他既无法解开伞带,也没有体力沿伞绳爬上树自救(弹射跳伞后由于受到生理心理方面的巨大冲击,飞行员体力消耗极大)。就这样,他在树上悬挂了一天多才被搜救人员发现并成功营救。
对于一个初上蓝天的飞行员,空中飞行带给他的除了惊喜,也许更多的是惊险的刺激,谁都不是天生的勇敢者;
而对于一名成熟的飞行员,每一次成功战胜空中险情,都是一次勇气与技术的升华。在飞行员所能遇到的险情中,弃机跳伞是最危险的。飞行员选择弃机跳伞是不得已的最后选择,有时飞机的故障逐渐扩展,局面不断恶化,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飞行员是怀着无奈的心情选择跳伞的。而更多的时候是险情突如其来,根本没有给你作出选择的时间。
空中险情发生时,首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明自己和飞机所处的状态。在随时可能造成坠机的情况下,即使故障能够排除,也应果断选择弃机跳伞,因为最佳的跳伞时机稍纵即逝。在某型机装备部队初期,就曾发生过两次类似的起飞失败的重大险情:一名飞行员在考虑篇2:跳伞表演
篦子沟学校导学案 1 2 篇3:交流会心得体会
“纪念12.9,永远跟党走”交流会心得 2013年12月8日晚,在学院党委和关工委罗芝馨教授的组织下举行了主题为“纪念12.9,永远跟党走”学习交流会。在会议上参与中国梦征文大赛获奖的同学依次朗诵了各自的作品。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梦”的感受体会,更加让我们坚定了对党的信心。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确实如此,我们承担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自古以来和平就是百姓的梦想,当秦朝统一六国时,这个时候中国梦是“和平梦”,一直到现在百年不变的梦想,然而这一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古时六国之战,近代侵华战争,一路坎坷。到了解放战争工业化又是当时的“工业梦”。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化落后的情景,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又是一个“梦”“改革梦”使我国迈入一个新纪元。21世纪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的梦想是让全世界的人都远离饥饿,他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还记得李中华吗?试飞英雄,当时他完全可以弃机跳伞,但是他没有。他用自己的试飞经验使飞机安全着陆。因为他说过的:“人生有梦想,每一个梦想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当“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又为我国的“探月梦”推进了一步。这又是一个梦想。探月梦注定永无止境,他叙述着中国人的探月的新篇目。
一份信仰,一份怀念,更需要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闲言碎语中,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露无疑。虽然这些可能上不得台面,但是正是无数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所向往的一个宏大而又美丽的中国梦,历史的步伐永不停息,我们怀揣着一个叫“中国梦”的梦想去奋斗,去努力。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愿我们精心呵护、共同培植,把这片“花季语坛”耕耘好;
愿《花季语》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清新和惬意,一份活力和感动;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争取成为浩瀚银河中那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星;
让
我们戮力同心、携手奋进,为早日实现我们民族的“中国梦”而努力!篇4:跳伞表演
篇5:比较意义下的减法《跳伞表演》
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具:投影仪 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老师要变个小小的魔术(教师手里提前准备好左手3枝红色粉笔,右手拿2枝白色粉笔),请大家看仔细。
教师先展示左手的粉笔,然后展示右手粉笔,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说哪只手拿得多?多多少枝?哪只手拿的少?少多少枝? 2、激趣导课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美丽的大森林参观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自学、交流、反馈 1、提出数学问题: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它们各有多少个?
红伞:14个 黄伞:6个 蓝伞:7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伞之类的问题,教师选择性的出示几个本节课需要的问题) ①红伞比黄伞多几个?
请大家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红色圆圈代表红伞,黄色圆圈代表黄伞,动手画一画。
叫一个学生上黑板画(教师提前准备好投影图片,学生直接在投影图片上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上画
红:
黄:
(学生有前一节课画图比较多少要用一一对应的画法,所以在画图时会一个黄伞对应一个红伞的画)
师:根据图可以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列式计算:14-6=8(个) 答:红伞比黄伞多8个。
师: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14表示红伞数量,6表示黄伞和红伞一样多的部分, 8表示红伞比黄伞多出来的数量,用红伞的数量减去黄伞和红伞一样多的部分,就是红伞比黄伞多出来的数量)
叫学生个别示范说,同桌说,集体说。
②蓝伞比红伞少几个?
先画图,蓝色圆圈代表蓝伞,红色圆圈代表红伞。
红:
蓝:
列式计算:14-7=7(个) 答:蓝伞比红伞少7个。
学生说图意并说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在学生说图意时学生也许会说出蓝伞比红伞少的数量就是红伞比蓝伞多的数量,如果没有说出教师就可以追问“红伞比蓝伞多几个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蓝伞比红伞少几个”也可以说“红伞比蓝伞多几个”。
小结:我们发现计算谁比谁多几个或谁比谁少几个都要用到减法计算,也就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要用减法来算。
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动手独立完成“比一比,算一算”
学生自己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可以的,但教师将指导的重点放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上。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便个别及时给予指导。
在学生列完式子后,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我学会了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要用减法。
学生:蓝伞比红伞多也可以说红伞比蓝伞少。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会自己解决了。
课后反思:
1、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准确,不能太宽泛而导致学生的回答跑题。
2、学生在探索算式的时候说算式中每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时,说到红伞有14个,但说到6时应该是6表示黄伞和红伞一样多的部分,学生说成是黄伞的数量,教师没有纠正,犯了本质性错误。
3、本节课是一个重点理解算理的课,是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但抽象出算式还是有一定理解性的困难,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探索的全过程,积累活动的经验。在从图理解算式时,教师推导可以更流畅,在比较红色圆圈和黄色圆圈比较多少时,教师应该从一一对应简化到直接在同样多的部分后面画一条竖线,将红色多出来的部分堵住,问学生这部分红色和黄色是怎么样的,学生会说一样多,然后将整个部分堵住问学生,这部分是什么? 学生答红色比黄色多出来的部分,然后将黄色部分堵住,问学生,线前面的这部分红色表示的是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后面这部分是红色比黄色多的部分,从红色总共14个,减去红色比红色多出来的部分就是红色和黄色多出来的部分。这样推理学生就会更好理解算理,更流畅。
4、在“比一比,算一算”中还是应该扣题目要求按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来做,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时,教师应该重点讲解什么叫做比一比。 5、本节课应该分成两节课来上,所以第一课时就单纯解决两个数量比较多少并明白算理,将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放到下一节课,将“试一试”放到第二节,练习中加入两道比
较两个数量多少的问题就可以。
6、教师说的太多,学生说得太少,课堂是学生的主导,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应该多放手。
7、教师激情饱满,表情丰富,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更高。
王牌试飞员徐勇凌:弹射跳伞绝对恐怖
徐勇凌
驾驶战斗机翱翔天空,对许多有志青年来说是一个充满诱惑而又遥远的梦。然而,这样的"梦"却并非总是美好的。对于一名空军飞行员而言,驾机升空已是例行公事,在翱翔蓝天的同时他们也要面对风险和死神的考验。弹射跳伞,是飞行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最后的逃生手段,许多人并没有机会亲历;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我曾有两次弃机跳伞的惊险经历,在这里把部分经历写成文字,权作纪念。
1987年2月19日,在一次高空编队飞行中,我驾驶的战机与长机突然意外相撞,当时两机正在11000米高度上作超声速飞行。剧烈的震动过后,飞机进入急剧旋转下坠的失控状态。我整个人离开座椅,座舱内烟雾弥漫。我努力用脚勾住脚蹬控制住身体,握住驾驶杆试图操纵飞机,可飞机根本无法操纵。我扫视了一下高度和速度,迅速拉动了弹射手柄紧急离机。
手柄拉下的一瞬间,飞机的座舱盖首先被抛掉。紧接着弹射座椅驱动火箭点火,推动座椅及坐在上面的我以极高的速度离开座舱,由于抛盖动作和弹射离机两个环节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飞行员通常感觉不到座舱盖抛掉后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弹射镜头,导演们为了增强观赏性和娱乐性,有意放慢了节奏,让观众们能够清楚地领会这一过程,但实际上,这些过程都是转瞬间完成的。飞行员在弹射瞬间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只有巨大的过载和强烈
的气流冲击。在弹射火箭的加速过程中,飞行员将承受15g左右的过载,加上离开座舱后迎面气流的猛烈冲击,会给飞行员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许多飞行员弹射跳伞后由于当时条件过于恶劣,或者是跳伞时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脊柱损伤的严重后果,即使跳伞成功恢复飞行的可能性也很小,有些甚至造成终身残疾。这次弹射前,我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来得及做出必要的防护动作—蜷曲手脚,保持脊柱直立。弹射过程中虽然巨大的过载令人难以忍受,但是我的身体基本没有受到损伤。
弹射跳伞是对飞行人员生理和心理的严峻挑战。在较短的时间内,飞行员要面对种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弹射出舱后,人和座椅是连成一体的,虽然座椅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质心的调节问题,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气流的影响,在弹射出舱时人与座椅还是会发生滚转运动,让人很不舒服。离开了座机,飞行座椅就成了飞行员的一个心理寄托—毕竟人还是坐在椅子上的。然而几秒钟内,人—椅分离机构启动,将座椅抛掉,这对飞行员又是一次心理冲击,因为从现在起,飞行员将完全以自由落体运动方式坠落,直到降落伞打开。我跳伞时的高度大约是8000米左右,而我背负的降落伞带有自动开伞和手动开伞两套启动机构。按照设定程序,自动开伞机构的启动高度应在4000米左右,这就意味着我将如同石块般自由坠落约4000米才能等到头顶的伞花绽开。自由落体运动对于飞行人员而言是巨大的心理挑战,此时飞行员难以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态,你可能是平着下落, 也有可能是头下脚上地下落。此时,你能真切地看到无垠的大地上快速向你扑来,而自己能做的却只有等待。
自由落体过程中,重力加速度使飞行员的下落速度急剧增加,最大可达每秒钟60多米,强烈的气流对飞行员的冲击可能造成肢体和面部损伤。这次撞机发生后,我和长机飞行员都成功弹射离机,长机飞行员使用自动开伞方式,在4000米高度开伞,此前强烈的气流造成他面部积水眼睛充血,两个月后才恢复;
而我则使用手动开伞方式提前开伞,面部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当然这种作法也有一定的风险——高空开伞导致下落速度提前降低,飞行员将长时间暴露在高空低温中(夏季7000米高空气温约为零下30摄氏度),可能造成冻伤,因此正确的方法应是在自由落体阶段适当收紧身体并设法保护面部。
开伞瞬间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巨大的降落伞能够使飞行员从每秒60米的下落速度迅速降低到每秒5~10米左右,伞带的巨大拉力可能造成飞行员身体损伤,因此要求飞行员能够适时做出防护动作,主要是收紧身体,抵抗冲击。此次跳伞由于我是采取手动开伞,因此能够进行正确防护,身体没有受到严重损伤。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5月20日,我在起飞中突遇发动机双发起火的重大险情,为挽救飞机我马上爬升到400米高度,准备急转对头迫降。可就在我即将对正跑道时,飞机完全失去操纵,急速滚转并进入俯冲,在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我紧急离机,由于高度较低、速度较大,弹射时不允许我作出防护动作,出舱时受到冲击而身体受损,开伞时已无力作出防护动作,造成腰部肌肉被严重拉伤。
开伞成功后,飞行员的下落速度迅速减小,进入飘降状态,此时飞行员的心态也从恐惧中慢慢平复。这时飞行员应冷静地分析形势,一是对自身受伤程度作出判断;
二是选择平坦的着陆场,避免在山区和水域着陆;
三是做好着陆的准备。随着高度的降低,飞行员会感觉到大地的运动速度加快,带伞着陆的飞行员生命安全一般能够得到保障,但不正确的着陆动作还是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着陆瞬间飞行员应尽可能并拢双腿,做好缓冲动作。年轻飞行员的生理机能较好,可以主动抗拒着陆冲击;
而年长的飞行员由于肌肉骨骼老化,过度的抗拒动作反而会造成伤害。在1999年的那次跳伞中,由于在弹射和开伞过程中两次受伤,着陆时已经无法进行自我保护,这次跳伞我身负重伤,4个月后才痊愈归队。
成功着陆并不等于飞行员自救成功。由于紧急离机时无法选择地域,飞行员可能降落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因此必须做好着陆后自救的心理和技术准备,这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人烟稀少地区,飞行员将面临饥饿、缺水、寒冷、酷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此时应利用一切手段报警和呼救;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迅速向村落、城镇和公路靠拢,尽快获得救护。在暂时无法得到救护的情况下,也应稳定情绪,调节心理节省体能,保证最大获救可能。1987年2
月的那次跳伞中,我就降落在无人区;
着陆后我立即登上一座山丘顶端四处眺望,我的目视距离20千米范围内没有看到一座房屋!我只能平复情绪,沿着山脊向一个方向行进,在艰苦跋涉足足8个小时后,我终于看到远方一个放牧的孩子。牧童放牧的情景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而那一刻对我而言却是获救的希望。有的飞行员着陆后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我的战友就曾在跳伞后落在原始森林地区,降落伞挂在树顶,他既无法解开伞带,也没有体力沿伞绳爬上树自救(弹射跳伞后由于受到生理心理方面的巨大冲击,飞行员体力消耗极大)。就这样,他在树上悬挂了一天多才被搜救人员发现并成功营救。
对于一个初上蓝天的飞行员,空中飞行带给他的除了惊喜,也许更多的是惊险的刺激,谁都不是天生的勇敢者;
而对于一名成熟的飞行员,每一次成功战胜空中险情,都是一次勇气与技术的升华。在飞行员所能遇到的险情中,弃机跳伞是最危险的。飞行员选择弃机跳伞是不得已的最后选择,有时飞机的故障逐渐扩展,局面不断恶化,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飞行员是怀着无奈的心情选择跳伞的。而更多的时候是险情突如其来,根本没有给你作出选择的时间。
空中险情发生时,首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明自己和飞机所处的状态。在随时可能造成坠机的情况下,即使故障能够排除,也应果断选择弃机跳伞,因为最佳的跳伞时机稍纵即逝。在某型机装备部队初期,就曾发生过两次类似的起飞失败的重大险情:一名飞行员在考虑篇二:跳伞表演
篦子沟学校导学案 1 2 篇三:交流会心得体会
“纪念12.9,永远跟党走”交流会心得 2013年12月8日晚,在学院党委和关工委罗芝馨教授的组织下举行了主题为“纪念12.9,永远跟党走”学习交流会。在会议上参与中国梦征文大赛获奖的同学依次朗诵了各自的作品。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梦”的感受体会,更加让我们坚定了对党的信心。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确实如此,我们承担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自古以来和平就是百姓的梦想,当秦朝统一六国时,这个时候中国梦是“和平梦”,一直到现在百年不变的梦想,然而这一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古时六国之战,近代侵华战争,一路坎坷。到了解放战争工业化又是当时的“工业梦”。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化落后的情景,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又是一个“梦”“改革梦”使我国迈入一个新纪元。21世纪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的梦想是让全世界的人都远离饥饿,他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还记得李中华吗?试飞英雄,当时他完全可以弃机跳伞,但是他没有。他用自己的试飞经验使飞机安全着陆。因为他说过的:“人生有梦想,每一个梦想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当“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又为我国的“探月梦”推进了一步。这又是一个梦想。探月梦注定永无止境,他叙述着中国人的探月的新篇目。
一份信仰,一份怀念,更需要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闲言碎语中,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露无疑。虽然这些可能上不得台面,但是正是无数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所向往的一个宏大而又美丽的中国梦,历史的步伐永不停息,我们怀揣着一个叫“中国梦”的梦想去奋斗,去努力。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愿我们精心呵护、共同培植,把这片“花季语坛”耕耘好;
愿《花季语》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清新和惬意,一份活力和感动;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争取成为浩瀚银河中那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星;
让
我们戮力同心、携手奋进,为早日实现我们民族的“中国梦”而努力!篇四:跳伞表演
篇五:比较意义下的减法《跳伞表演》
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5、
4、
3、2的退位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具:投影仪 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老师要变个小小的魔术(教师手里提前准备好左手3枝红色粉笔,右手拿2枝白色粉笔),请大家看仔细。
教师先展示左手的粉笔,然后展示右手粉笔,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说哪只手拿得多?多多少枝?哪只手拿的少?少多少枝?
2、激趣导课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美丽的大森林参观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自学、交流、反馈
1、提出数学问题: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它们各有多少个?
红伞:14个 黄伞:6个 蓝伞:7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伞之类的问题,教师选择性的出示几个本节课需要的问题) ①红伞比黄伞多几个?
请大家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红色圆圈代表红伞,黄色圆圈代表黄伞,动手画一画。
叫一个学生上黑板画(教师提前准备好投影图片,学生直接在投影图片上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上画
红:
黄:
(学生有前一节课画图比较多少要用一一对应的画法,所以在画图时会一个黄伞对应一个红伞的画)
师:根据图可以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列式计算:14-6=8(个) 答:红伞比黄伞多8个。
师: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14表示红伞数量,6表示黄伞和红伞一样多的部分, 8表示红伞比黄伞多出来的数量,用红伞的数量减去黄伞和红伞一样多的部分,就是红伞比黄伞多出来的数量)
叫学生个别示范说,同桌说,集体说。
②蓝伞比红伞少几个?
先画图,蓝色圆圈代表蓝伞,红色圆圈代表红伞。
红:
蓝:
列式计算:14-7=7(个) 答:蓝伞比红伞少7个。
学生说图意并说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在学生说图意时学生也许会说出蓝伞比红伞少的数量就是红伞比蓝伞多的数量,如果没有说出教师就可以追问“红伞比蓝伞多几个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蓝伞比红伞少几个”也可以说“红伞比蓝伞多几个”。
小结:我们发现计算谁比谁多几个或谁比谁少几个都要用到减法计算,也就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要用减法来算。
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动手独立完成“比一比,算一算”
学生自己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可以的,但教师将指导的重点放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上。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便个别及时给予指导。
在学生列完式子后,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我学会了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要用减法。
学生:蓝伞比红伞多也可以说红伞比蓝伞少。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会自己解决了。
课后反思:
1、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准确,不能太宽泛而导致学生的回答跑题。
2、学生在探索算式的时候说算式中每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时,说到红伞有14个,但说到6时应该是6表示黄伞和红伞一样多的部分,学生说成是黄伞的数量,教师没有纠正,犯了本质性错误。
3、本节课是一个重点理解算理的课,是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但抽象出算式还是有一定理解性的困难,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探索的全过程,积累活动的经验。在从图理解算式时,教师推导可以更流畅,在比较红色圆圈和黄色圆圈比较多少时,教师应该从一一对应简化到直接在同样多的部分后面画一条竖线,将红色多出来的部分堵住,问学生这部分红色和黄色是怎么样的,学生会说一样多,然后将整个部分堵住问学生,这部分是什么? 学生答红色比黄色多出来的部分,然后将黄色部分堵住,问学生,线前面的这部分红色表示的是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后面这部分是红色比黄色多的部分,从红色总共14个,减去红色比红色多出来的部分就是红色和黄色多出来的部分。这样推理学生就会更好理解算理,更流畅。
4、在“比一比,算一算”中还是应该扣题目要求按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来做,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时,教师应该重点讲解什么叫做比一比。
5、本节课应该分成两节课来上,所以第一课时就单纯解决两个数量比较多少并明白算理,将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正确计算十几减
5、
4、
3、2放到下一节课,将“试一试”放到第二节,练习中加入两道比
较两个数量多少的问题就可以。
6、教师说的太多,学生说得太少,课堂是学生的主导,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应该多放手。
7、教师激情饱满,表情丰富,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更高。
跳伞表演
(一)
解放区幸福街小学
蔡红艳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学习难点: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学具准备:课件、红黄蓝3根水彩笔。
学习过程:
一、我是计算小能手。
10-9=
13-9=
15﹣9=
19-9=
12-8=
14-8=
16-8=
18-8=
11-7=
13-7=
15-7=
17-7=
10-6=
11-6 =
13-6 =
15-6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回答的又对又快,老师奖励大家一起去看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板书课题)好不好? 生:好。
师:瞧,蓝天白云,天气晴朗,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们已经准备好了,大家掌声欢迎它们。(课件播放)(生仔细观察大屏幕)
三、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取数学信息。
师:看完了精彩的跳伞表演,我要找出最细心的孩子。在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到的孩子把腰板挺得直直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我知道了:红色降落伞有14个;
蓝色降落伞有7个;
黄色降落伞有6个。(师随生回答板书)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孩子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回答的声音也很洪亮。谁能根据黑板上老师写得数学信息,提出减法问题?请开动你的小脑筋,组织好语言,用坐姿告诉老师我准备好了。
生1: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生2: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 „„
3、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师:大家提出了很多减法问题,老师选择了其中的2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思考,解决第一个问题“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生思考)
(1)画图解决“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师: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个新方法---画图法。我们用红色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用黄色圆表示黄色降落伞,用蓝色圆表示蓝色降落伞。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在第一行画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每个圆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再在第二行画6个黄色的圆表示黄色降落伞,注意要一一对应的画。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部分。(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画好了,谁来告诉老师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生: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师:算式怎么列? 生:14-6=8(个)
师:谁能说一说算式里的
14、
6、8分别表示什么?(生口答)
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10页,把算式和答语填在书上对应位置。
(2)独立解决“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
师: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法解决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你会利用画图法独立解决“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的问题吗?(生尝试解决,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算式? 生:14-7=7(个)
师:非常好!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7个,少的7个我可以用虚线画出来。还可以说“红色降落伞比蓝色降落伞多7个。”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要用减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四、巩固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课件出示数学书第10页内容) (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2、练一练。(课件出示数学书11页练一练第1题)
五、作业:数学书第11页练一练第2题。(生独立写在2号本上)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怎么计算“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了吗?请你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你学习的效果。
生:我用感叹号来表示,我觉得我学的好极了!
生:我用省略号来表示,下课我要继续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生:我用问号来表示,我还有些地方不明白。
师:每个人的收获都不同,希望学得好的不要骄傲;
学的不太扎实的,下课找老师或同学解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带着问题过夜哦!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一)
----谁比谁多(少)几
红色降落伞:14个
蓝色降落伞:7个
黄色降落伞:6个 (1) 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14-6=8(个)
答: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2) 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
14-7=7(个)
答: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7个。
跳伞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5、
4、
3、2的退位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5、
4、
3、2的退位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5、
4、
3、2的退位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圆形纸片(红色)、三角形纸片(黄色)、正方形(蓝色)若干。
学具准备
红色小棒、蓝色小棒、黄色小棒若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快问快答
1、(小黑板)示图,淘气有6块糖,笑笑有4块糖,淘气比笑笑多几块糖?(列算式)
笑笑比淘气少几块糖?列算式。
2、明明1分钟做了9道题,丽丽1分钟做了7到题,明明1分钟比丽丽多做几道题?
丽丽1分钟比明明少做几道题?列算式。
3、11-9= (说算法) 14-8= 17-8= 15-7=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请同学们欣赏空中特技表演。
2、观察课本10页图:跳伞表演
3、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动物飞行员在表演,有蓝色队红色队和黄色队;
(2)我想到了红色队比黄色队多多少个?
(3)黄色队比红色队少多少个?
(4)红色队和黄色队共有多少个?
(5)红色队比蓝色队多多少个?
(6)我还想到了长大后也要学习跳伞表演„„
二、自主探究
1、解决问题
(1)红色队比黄色队多几个?
圆形纸片代表红队,三角形代表黄队一一对应贴黑板上。
学生看图列算式。
(2)蓝队比红队少几个?
圆形纸片代表红队,正方形代表蓝队一一对应贴黑板上。
独立列算式。
红色队比蓝色队多几个?结合图指出:多出的7个也就是少出的7个。
(3)、小结:像这样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计算?(减法)
2、比一比,算一算
指导审题,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代表什么。
3、试一试
(1)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课本第11页)
a、指导学生读题,独立列式。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b、指名说说11-5=6的算法。
10-5=5,5+1=6;
11-1=10,10-4=6;
5+(6)=11,11-5=6;
(2)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课本第11页) a、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b、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内化
1、练一练
(1)第1题,指导学生审题,先比较再计算。
(2)第2题,独立完成。
2、比一比,看谁算的最快!
11-3= 14-5= 16-7= 12-4= 11-4= 12-3
四、拓展延伸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2、从你的身边找一找比较多少用减法的例子。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14-6=8 11-2=9 12-3=9 13-4=9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
1、抢答(示口算卡)
12-4= 14-5= 11-2= 13-5= 12-4= 11-7= 12-3= 12-4=
2、开火车(示口算卡)
4-9= 13-5= 17-8= 12-6= 13-4= 12-4= 13-5= 18-9=
3、送信(课本第12页第5题)
独立完成。
二、解决问题
1、第3题(课本12页)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
2、第4题(课本12页)
独立完成。注意不漏数。
3、第7题
引导学生读题,鼓励学生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游戏(第6题)
1、理解题意,小组里说一说11。
2、全班说一说13。
四、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跳伞比赛》教案
学习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10-12页跳伞表演。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
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学习难点: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和圆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
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
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3、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4、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5、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让学生说出
14、
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页,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通过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和“红色降落伞比蓝色降落伞多几个?”方法一样。
4、同学们仔细观察今天的问题和算式都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你学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再发言汇报。)
小结: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同学们真厉害,能发现解决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书上也有问题,大家能帮忙解决一下吗?
完成试一试第
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生1: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生2: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生3: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生4: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六、作业布置
课后练一练,
3、
4、
5、7题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
黄色:6个
蓝色:7个 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14-6=8(个)
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和“红色降落伞比蓝色降落伞多几个?
14-7=7(个)
跳蚤市场策划书(共9篇)
校园跳蚤市场策划书(共14篇)
rio策划书(共5篇)
策划书要求(共5篇)
全案策划书(共5篇)
上一篇:社团活动策划书小游戏
下一篇:饮品店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