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主持词(共7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2.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准备一个节目要经过几年的训练,真可以说是“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文笔,去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个)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同时思考课前预习中的第一个问题: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读音:一摞(luò)(书上读音是错误的) 屏[bǐng]住气 附和[hè]
词义:萦绕于心 座无虚席 令人惊羡 歉疚 不知所措 惊心动魄
4、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5、那么,请同学们说说看,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可以用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比如: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精彩、高难度等等。)
三、入情入境,感受表演
师:那么,请同学们说说看老师最应该吧那个词语写在黑板上(惊心动魄),看来同学们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一样:出示句子;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齐读)
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少年的这三次表演。带着你的感受,再默读课文,想想从哪里能够看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精彩的、令人难忘的……杂技表演”?快速默读批划重点语句(提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预设:
生: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这个少年表演很精彩,“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生2:我觉得难度很大,“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生3:我觉得这个少年表演技术很高超。
师:是啊,我们为这个少年喝彩!可是这次表演中,少年失败了,“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时观众的反应如何? 生: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师:为什么观众会惊呆呢?
生1:因为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生2:因为看的太投入,期望值太高。
生3:因为这个情况发生得太突然,观众来不及作任何其它的反应。
师:观众看节目非常的投入,对它的期望值也很高。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这突发的事件让观众惊呆了。失误后的少年表现是怎样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生: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师: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少年很有风度,很有自信,很沉着。
师:是啊,带着自信,少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表演,这次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生: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
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师:真是遗憾,再次遭受了失败的少年表现如何,你找到了吗? 生: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与第一次失误时相比他的心理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开始着急了,有点不知所措。
师:是的,第二次失误让少年受到了打击,失去了信心,不知该怎么做。
师:如果你是那位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生:继续表演;
下台算了…… 师:这次场上的观众反应如何?
生:随着表演的进程观众的反应也不一样,先是“陶醉”,在少年快成功的时候“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少年又一次失败后,观众中有人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节目的精彩,观众的投入,虽有对少年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他的爱惜,不忍看到他再次失败。
师: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当你读到这儿,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为他感到高兴,他终于成功了!
生2: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的成功实属不易,但却多了一种别样的精彩。
生3:台下的观众也一样怀着复杂的心理,这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师:难怪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如果你们也是当时的观众,会给顶碗少年怎样的掌声呢? 生1:暴风雨般! 师:不错,恰到好处。
生2:雷鸣般。
师:嗯,很响亮。
生3:排山倒海般。
师:谢谢,我感受到了你的热情。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老者的鼓励、不怕失败的精神、平时的刻苦练习)刚才我们提到了老者的鼓励,想想在当时这位老人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师:是啊,这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作者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
出示: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
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里想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缩。
生2:作者也许会想,那个顶碗少年面对失败的勇气值得自己学习,人应该勇敢拼搏。
生3:失败乃成功之母。
师: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师:是的,作者的心里总是会涌起各种各样的感受。所以这儿用了省略号,促人联想,耐人寻味。
师: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学到这儿,你的心里是否一样涌起了一些感受,悟到了一些道理?请用精炼的语言把它写在课题下方作为题记。
(生抒写感受,教师巡视)
师:你可以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师:真好,这些都是属于你们的体悟。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哪位少年给我们的启迪,希望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得起风吹雨打,走出自己的轨迹!
《顶碗少年》评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城区六校的佟国庆,我在学校里担任教导主任职务,分管五年级语文。今天,有幸聆听了韩老师执教的《顶碗少年》,受益匪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韩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现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课前基调铺垫得妙
课前,教师用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学生引入课堂。她读到:“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乌云压城城欲摧’;
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陵开’。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我们只有笑对人生中的挫折,顽强的鼓起勇气,不断的拼搏,生命才能显出辉煌!”教师一个顺势引导:是啊,在面对困难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另一位强者——顶碗少年。课上的这个导语妙就妙在,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朗读有激情,让学生能一下子融入到表演的紧张气氛中,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领悟那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课文重点把握得妙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教师从少年在失败时受到的压力,老者和观众对他的鼓励,以及他自己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三方面来把握。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
作的高难度。
(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
(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
韩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文章的主线,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她是这样部署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说说:这真是一场(
)的杂技表演。学生用词语简练地概括自己的感受,然后老师随即抛出课文研读的主线问题: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强者呢?让学生品读课文的3-7自然段,在学生默读后交流三次表演,每次表演中哪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强者,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这样一来,让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师则使课堂的引领者,辅助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主线很清晰、明朗。韩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重点。学生汇报交流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他是一个强者。”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三、学法指导提炼得妙
高段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的办法,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布局谋篇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而这样的学法指导应该渗透在每个教学课时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这节课韩老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学生从各个不一样的角度感受到他是个强者后,老师用一句简练的语言开展了概括:作者为了表现少年的表演,对“碗”和“观众”开展了描写,来衬托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这样的办法叫做侧面描写。作者既写了少年的表现又写了碗和观众的表现,这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看看作者用怎样的办法来描写第二次表演的?虽然,老师只是用这样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但这样的概括却非常巧妙地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入,使学生站在了学法的角度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四、独特体验想象得妙
每个学生都是有无穷的想象力,只要老师给他一双翅膀,他们就会飞翔。在这节课上,韩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表演的惊心动魄,感受到少年得那份坚持和努力,老师部署了多处想象的环节。如:在学习第一次表演这个环节,少年表演失败了。这时,老师部署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还自然的少年会想些什么呢?给学生创设了想象的情境,学生纷纷回答:怎么会掉呢?我下一次一定要成功。我怎么会失误呢?我要退还是继续下一次呢?在学生体会到少年内心的矛盾冲突中,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这样的冲突通过学生的想象,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了少年坚持下来的不容易。这样的环节还有不少,比如:在第二次失败后,老者出现了,读者并不知道这位老者是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时老师又部署学生想象,这时少年又在想什么?这样的想象性体验不仅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让他们有真切的感受。韩老师在课堂上能这样沉着冷静,循循善诱,与她平时在课堂上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是分不开的。
五、合作探究运用得妙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课堂上应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给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韩老师这堂课共提问学生有30次之多,师生合作学习2次,共7分钟。此外,韩老师也很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书时间有8分钟左右,其中自己品读5分钟,集体读3分钟。通过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韩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此外,韩老师很注重倾听学生的回答,她总是能及时地走到学生身边,俯下身去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时,也不是简单地表扬。而是,抓住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在理解和用词上的准确。
总之,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韩老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韩老师这节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模式,也是与我校一贯坚持课改,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是分不开的。从本学期一开学,武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先后开展了“语文第一课时”的教研活动,“数学如何建立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以及“团赛课”的教研活动。经过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让我校的每一位教师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发生了重要转变,从而为建立学生合作探究的导学模式,打下了基础。
当然,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静观课堂,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值得商榷:
1.学生朗读的跟进。在学生能冷静感悟的同时,如何通过朗读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
2.课堂在最后部分,设计了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去谈学文的体会。是否可以换成:让学生写出来,进行一次课堂随笔训练。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顶碗少年读后感
灯光璀璨的舞台正中央,正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可表演的少年在最后的高难度动作中两次把碗砸碎了。少年不知所措,场子里一片喧哗。那年长的老师走上舞台,把新的碗交给少年低声说了句什么。过了一会,少年镇静下来,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又开始表演,还是在那个地方,少年的汗珠布满了脸,碗,又开始摇晃了,他轻轻抖动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台下掌声一片……
掌声并不只是为了少年表演的精彩,更多的是为了少年在面对两次失败的情况下还努力拼搏的精神。不难想象,少年在两次失败后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也许他有些胆怯,被困难吓得不知所措;
也许他担心丢了面子,被老师责骂。但是最终,他顶住了这些压力,又一次开始沉着、冷静地表演。他在困境里发扬了拼搏精神,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是生命的强者。
谁说命运是不可掌握的,那个顶碗的少年,他成了命运的强者,他不会在曲折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在波涛汹涌的艺术大海中因失败而退却。于是,他成功了。
1990年,邓小平第一次让中国申办奥运会,以两票之差落选,但是我们没有气馁,我们尝试着,拼搏着,2001年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的奥运会申办城市是中国·北京时,我们知道,我们永不言败的信念让我们成功了。
“跳水女皇”陈肖霞小时候去跳水队,教练让她从10 米高的跳板上跳下来,她登上跳板,四周的一切好像都在旋转,她害怕了,但加入跳水队的欲望使她勇敢地跳了下来,而当时她还不会游泳!她有独特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更有一种善于不怕失败的精神,她是命运的主人。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发现了钋和镭,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在成功的背后,有谁知道他们曾经历的失败和辛酸:居里夫人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时期仍然没有放弃研究,终于发现钋具有放射性,并且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钋能够放射的强。经过千百般次失败和永不放弃的寻找,终于在1898年居里夫妇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1克纯净的氯化镭,向世界宣布发现了镭。这难道不是战胜失败的证据吗?
在山穷水尽的地方,再拼一下也许就看到柳暗花明;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里,再搏一下,也许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做命运的主人,不要被失败打败,让我们为“永不言败”喝彩!
【思维训练】
1,写三次表演,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 前两次详写,第三次略写。写第二次表演,用了许多“又”字,不厌其烦地作同样的描写,突出少年的沉着。写第三次表演时,则略去了表演的经过,直接进入关键动作的描写,突出气氛的紧张。这样行文变化,读者不会感到枯燥。
) 2,三次写碗的摇晃和少年的应对,有什么不同?
( 三次写碗的摇晃和少年的应对,用词准确:第一次用“突然”表示失误的意想不到;
第二次用“急忙”表示失误的无可挽回;
第三次用“轻轻”表示少年的沉着,用“终于” 表示成功得来不易。
)
3,叙事时,作者是如何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有机结合的?
( 少年表演的正面描写与观众反映的描写有机结合:精彩的描写使观众“入迷”;
当少年发生失误时,“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少年的重新表演又使观众“陶醉”,而高难度动作使观众“屏住气”,“目不转睛”;
第二次失误时,“场子里一片哗然”;
第三次表演时“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儿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表演成功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还有对三次乐曲声的渲染,对一位姑娘和白发老者出场的描写,这些描写,全方位地勾画出“顶碗少年”的表现力,有力地突出了少年的形象。
)
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 前后呼应,突出主题:这样的事,使作者自己“难以忘怀”,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深信这位少年“是一个强者”,“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却”。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整体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
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
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
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设计意图】
引导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惊心动魄的表演 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成功 惊心动魄的拼搏: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顶碗少年》说课稿
城关四小:马丽萍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
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说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说预设】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说教学过程】(略)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城关四小:马丽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4.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其实,杂技表演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师:读了课文,能用一个词说一说:作者看了一场( )的杂技表演吗?
生: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师:那么课文中的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呢? 生:这真是场一惊心动魄的拼搏! 师:那么惊心动魄和拼搏各是什么意思?生解释
师:那么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几次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3次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是怎样描写这三次表演的呢?默读第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找出能体现“惊心动魄的拼搏”的词句。并把你体会到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全班交流:
师:第一次表演,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惊心动魄。
生:“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读一读找出的语句。
师:同学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描写,可以间接衬托出想要描写的人或事物,这样的描写方法叫侧面描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作者既写了少年精彩的表演,又写了观众的反应和碗,这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用到。接下来我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读第
二、三次的表演,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惊心动魄!
生:第二次表演:“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第一次表演的失败了。如果你是那会少年,你是怎样的心情? 但是少年却很沉着,不慌不忙。
师: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有些观众失望了甚至轰少年下场。假如你是那位少年,你是怎样的心情?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那么用你的感受读一读你找到的这些语句。
生:第三次表演: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师:当少年成功的完成了第三次表演,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学生回答。
师: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读读第三次杂技表演过程的语句。
师:顶碗少年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少年具有不怕失败的精神和老者的鼓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指名学生回答。
生:“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我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师:是的,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师: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师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
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
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
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六、板书设计:
19、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勇气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
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
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上课的时候,我从“惊心动魄”入手,边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同时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之为拼搏,你认为是什么的拼搏呢?”有些学生的回答让人满意,有的说是顶碗技术的拼搏,有的说是意志的拼搏,有的说是心理素质的拼搏!总之,孩子们认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表演,而是一场拼搏,一场较量!这场拼搏可以让顶碗少年受益终生!然后是引导孩子们展开写话训练,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最后带着孩子们去体会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阅读要求
(一)谈话导入:我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知道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看看作者又得到什么启示?
(二)学生读“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二、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三)教师导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
(一)把课文读通顺,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二)按以上要求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集体反馈,检查自学情况
(一)学生反馈,教师引导理清全文的脉络。
四、学生品读,感悟哲理
(一)小组讨论: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去体会。)
(二)学生自由谈。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 第一次表演:
(1)“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①你还体会到什么?(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技艺高超。) ②请大家用称赞的语气同桌一起读一读。
(2)“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①这时,观众的反应怎样?少年呢?(观众惊呆,少年没有慌乱) (3)“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①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什么?(板书:镇定、充满信心) ②引导学生想象:这时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怎么会这样?平时训练都没问题,不用紧张,这次肯定成功,别怕。) ③请你们带着镇定的语气读一读。
(4)教师小结:顶碗少年虽然技艺高超,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这的确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啊! 第二次表演:
(5)“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①四人小组朗读,体会少年的镇定自如。
(6)“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①从“呆呆地”、“汗珠”、“不知所措”可以看出少年怎样?(板书:沮丧、信心顿失)
(7)“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①观众在场的反应让你体会到什么?(少年的杂技表演惊心动魄)
②引导学生想象: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场子里一片喧哗。”人们在喧哗什么?当时的少年会想些什么?
(8)教师小结: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啊!再次失败的少年会被吓倒吗?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 第三次表演: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①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着重抓住“微笑”、“抚摩”、“摇了”、“说了”等词语体会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②引导学生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一次少年终于成功了,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请大家带着敬佩的感情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板书:镇定、充满信心)
3、学生可能会有其它答案,让他们自由谈。
4、品读描写少年的语句,体会少年内心活动的变化过程。
(三)感悟哲理。
1、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让我们体会到:人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的,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失败乃成功之母。(板书:
“失败乃成功之母”)
六、作业
(一)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充满信心 沮丧、信心顿失 镇定、充满信心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订亲主持词(共7篇)
捐书主持词(共7篇)
扶贫主持词(共7篇)
航海主持词(共7篇)
大班主持词(共7篇)
推荐访问:主持词
上一篇:学校师生聚会主持词
下一篇:公司20年庆典致辞十九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