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进步的系统工程,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根基。文章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含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及建设途径做出研究和论述。建设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形式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对这一文化形态的构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形态。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它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性。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继承人类理性精神,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要求,为人民服务。先进文化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其前进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的思想观念是人类精神进步的产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数千年来人类的美好理想。和谐文化自然具有进步的性质。因此,和谐文化就是先进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建设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形态,需要其成员具有共同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目标追求和坚实的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旨在培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能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道德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但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及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提供智力资源。依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发展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制约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而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又以社会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还应借助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俄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文化知识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创建和谐文化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奋斗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以和谐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当前尚不具备和谐的文化环境而引发的诸多矛盾,使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建造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思想为导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道德行为规范的文化形态。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必须加强文化领域的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感召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和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而且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不仅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承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历史使命。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
(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教育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先导和全局的作用;现代科学则是整个现代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智力条件。要下大力度保持教育快速协调发展,坚持做到以科学发展观来推动教育公平,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具有选择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要以人为本,以教育创新推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
(三)提倡文化个性,发展特色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挑战性很强的新课题,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特性,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既要探索与时俱进的国家、民族、社会及其个体的文化精神的重塑问题,又要体现中心工作的要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既要理清理论问题,又要探讨实践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也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求真务实,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例如,贵州省要发展贵州文化,就要根据贵州省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整合贵州文化资源,包括对贵州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的贵州文化体系。要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突出地方特色,发掘潜在优势,建设高品位现代文化。
(四)坚持统筹发展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选择
文化内涵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社会属性需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属性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形式,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已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将过去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单一“事业”型文化体制,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体制。新型的文化体制既要保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引导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来支持其发展,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代际之间的认识差异日益明显。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消解不同群体间在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分化与对立,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人民团结和社会和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Z].2005.
2、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
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
4、方立.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M].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