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切实解决 AA 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AA 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结合 AA 区区情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原则 (一)强化课程的综合性 突出“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突破学科课程边界,设置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二)强化课程的连贯性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注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统筹安排一至九年级的课程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课程的创生性 鼓励和倡导学校开展课程创新实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创造性的开设特色课程,突出学校课程建设的原创性、独特性,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强化课程的选择性 增强学校的课程选择权,充分利用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鼓励各校研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完善课程选修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
化的课程选择。依据课程实际需求,灵活安排大小课、长短课等,凸显 AA 区和学校课程特色。
三、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 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市级地方课程包括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中国梦、职业生涯、我们的城市、我爱 AA 等。其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整合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专题。
区级地方课程包括“三生教育”、“三礼教育”、AA、阳光足球等。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实施。
四、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 52 周:教学时间 39 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 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 35 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 2 周)、复习考试 2 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 2 周)、学校机动 2 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二)每周教学时间总量 每周按 5 天安排教学,学时实行总量控制。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 45 分钟。建议小学每学时以 40 分钟为基数,初中每学时以 45 分钟为基数。学校可以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如:一年级不管每节课安排 30 分钟、40 分钟还是 45 分钟,但每周总教学时间不得超过 1170 分钟(26 学时×45 分钟)。
(三)作业布置 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其中,低年级(1-2 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小学其他年级(3-6 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
教师应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五、课程设置说明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课程,按照《AA 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开设,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如: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学校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三至七年级英语每周开设一节外教口语课;建议七年级每周安排1 至 2 学时、八年级每月安排 1 至 2 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 AA 市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学科实践活动;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学科实践活动即各学科平均有不低于 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生、品社、思品学科 70 学时,历史与社会学科 35 学时,科学学科 33 学时,语文学科 140 学时,数学学科 105 学时,外语学科 70 学时,合计 453 学时)。
劳动技术、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在九年总课时最低为630 学时,其中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350 学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 280 学时。也鼓励结合 10%的学科实践活动统筹使用时间,最高可达 1083 学时。
2.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 1:2:2 的模式共同组织落实,形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市级建设课程占学科实践活动总学时的 20%;AA 区、学校参考市级模式,结合实际建设的课程分别占学科实践活动总学时的 40%。
3. 学科实践活动可采取如下形式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筹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期 15 周、每周半天(3 学时),或以月为单位统筹集中使用,每月 12
学时。学科实践活动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 5 次(共 15 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 1 次,区级 2 次,校级 2 次)、10 次校内实践活动(共 30 学时)。要保证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学时数量,学校应在课程方案中明确出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的总学时数。例如,历史和地理共有 35 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可将这 35 学时分配到七至九年级的学科课程学时中,如历史 20 学时,地理 15 学时。
4. 学校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避免用学科教学内容简单替代,要突出实践性、探究性。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科学类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小实验、小制作为主;艺术和体育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体验艺术、丰富体育生活为主。
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资源,支持学校和社会资源单位合作开发实施,鼓励广大社会资源单位积极参与。
5.学校课程应统筹安排,灵活利用单双周,长短课和大小课等多种方式,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提倡学校按学期、按月、按周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分为市级地方课程和区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
1. 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中国梦、职业生涯、我们的城市、我爱 AA 等。市级地方课程一至八年级每周安排 1 学时,共计 280学时。其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整合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专题),共计 182 学时,具体为:一至三年级各 20 学时,四至五年级各 26 学时,七至八年级各 35 学时。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上述原分设的专题课程不再单独实施。专题教育相关主题可结合相关学科整合实施。
2. AA 区地方课程(“三生教育”、“三礼教育”、AA、阳光足球等)和校本课程统筹安排。一至九年级每周安排 1 学时。学校应积极开发 AA 区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读本、校本课程资源,围绕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学习,依据学习过程和结果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 晨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等,由学校在学校自主学时内安排。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校要认真领会和把握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依据市、区县方案在 2015 年 9 月 1日前研制完成学校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并报区教委备案。学校课程方案要明确分工,细化措施,充分做好课程、师资、经费、管理等方面配备,并保证课时落实、人员落实、场地落实。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课程育人理念的落实、课程整体建设、课程结构化设计、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都需要学校校长、干部及相关研究人员,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实现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协调发展,并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各校要积极开发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应用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化、移动互联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结合实际用好市级建设的 AA 数字学校、在线教育服务平台、AA 市中小学课程教材资源网等资源和应用,要加强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青少年活动中心要积极引导学校,开发建设好一批适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充分用好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资源,开发实施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程。
(三)加强课程研修与培训 AA 分院、教研中心要根据课程设置新要求,开展系列专题研修与培训,使广大学校干部教师在课程价值定位、课程规划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导向、课程管理决策、课程整体推进、课程特色创新等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探索课程创新实验 学校要进一步把握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不赶进度、不增难度,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课程创新实验,并将实验方案报区教委审批备案。
(五)开展督导检查
学校要建立课程设置及实施的自查督导机制,创造性的落实课程计划。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同时加强学科、学校间的交流展示,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过程性评估和改进。
附件:AA 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AA 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九年学时总计 品德与生活 1-2 1-2
591-694(其中 70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
2 2 2 2
思想品德
2 3 2-3 历史与社会 历史
4 2 3 1-2 2 1 311 138-173 311 或278-313(其中35 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
地理
2 2
140 科学
2 2 2 2
280 725 或688-721(其中33 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
科学 物理
4
4 2 5 3 445 169 化学
3 99 生物
2 2 0-1 140-173 语文 6-8 6-8 6 6 6 6 5 5 5-6 1775-1948(其中140 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
数学 3-4 3-4 4 4 4 4-5 5 5 5 1285-1390(其中105 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
年级
学 时 科目
外语 2 2 2-3 3 3 2-3 4 4 4 902-972(其中 70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
体育 4 4 3 3 3 3
1009 体育与健康
3 3 3 艺术 音乐 4 2 4 2 4 2 4 2 4 2 2 1 2 1 2 1 2 1 976 488 976 美术 2 2 2 2 2 1 1 1 1 488 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实践活动 3 3 3 3 3 3 3 3
(备注1)
630-1083 ( 备 注2)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地方与校本课程
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等)
1 1 1 1 1 1 1 1
280 区域地方、校本课程 1 1 1 1 1 1 1 1 1 313 周自主安排 学时 用于班队会等 202-412 周学时总量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9522
备注:
1.含①品生品社思品学科 70、历史与社会学科 35、科学学科 33、语文学科 140、数学学科 105、外语学科 70 学时的学科实践活动,共计 453 学时。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共计 280 学时。③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共计 350 学时。①、②、③可统筹使用,用于一至八年级每周集中 3 课时的实践活动。
2.其中含学科实践活动 453 学时,不重复计入周学时和总学时。
下一篇:轨道交通装备项目策划方案